勿要把历史当成语文去学是鄙人的口头禅,也尽管无论是在历史教学授课中,还是拙笔阐述对中学(初中、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习的看法,都一直强调历史的学习不能简单沦为背。但对于历史史实与基础知识点的记忆,我并没有持任何否定的态度。把相关的历史史实和基础知识点“记住”是任何时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基础。这就好比学习英语却连单词都记不住、识不得,还如何将学习乃至考试进展下去呢。
然而,就是这“最基础的基础”,却成了某些学生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发展成为了他们惧怕触碰历史的“梦魇”。这类学生我相信,但凡是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同仁,都或多或少的遇见过。他们也花时间与精力去背书去努力记忆,却总是陷入到“背了忘、忘了背”的循环之中,成绩也始终难有起色。对历史的情绪也渐变得负面起来了。
我想,对于这样“努力却成效不大”的学生,对于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与帮助胜过于一切。我此番拙笔正是为此,且结合了自己在中学时代学习历史课的经验与感受,自认为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是有点用处的,同时对于那些能“背好”历史、“记得住”历史的同学也会有可参考的价值益处。
第一条建议:利用零碎化时间记忆
这是非常契合实际情况的一项有效建议。中学时代,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科目是较多的:绝大多数省市的中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七科;高考除江苏外,基本上还是文理分科。即便这样,文科生高考项目依然有着语文、数学、外语、历史、政治、地理六项科目要学习和准备。学业之繁重是客观存在。
对于备考科目的学习,显然无法“一碗水端平”。我不认可学科的冠以正副科之名,但我承认各学科之间的确有着偏重和相对于学生接受能力方面的难易。
所以,初中阶段的数理化加外语;高中阶段文科生的数学、外语加“文科中的理科”地理,理应是花费更多时间和更大精力的科目,至少在中高考前三个月之前的时间里,即所谓的“定型”前应该是这样分配学习时间。这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我经常告诫我所带的非中高考年级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于数理化外地等科目。
但历史的基础知识仍需要在平时就要做到扎实的记忆工作,这是考前突击背书所根本达不到的良性运转。在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做数学、物理题,都用在英语听力和地理识图的情况下,善于利用零碎化时间则会帮助和提高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
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准备像这样的“记忆小卡片”,将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点包括觉得难记住的、总是忘的写在上面。
鄙人所带学生做的知识点记忆随身小卡片
鄙人所带学生做的知识点记忆随身小卡片
鄙人所带学生做的知识点记忆随身小卡片
每天踹几张在身上,坐公交上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开车接送上下学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摸出来看一看,默念一下。我所带的学生都被我要求准备“记忆小卡片”来利用零碎的时间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当然,这里也要强调一下。如果是骑车上下学的同学则请不要在骑车的时候掏出“记忆小卡片”来“用功”,毕竟“生命诚可贵”,马路也不是你家那么安全。
第二条建议:尝试看着目录复述课本对应的知识内容
很多同学都跟我抱怨过背历史书的“艰辛”。老实说,我也不赞成用“背”的方式去记忆历史。我之前也着笔说过,中学生脑海中是没有存档准确的历史画面感的,“背”如果没有画面感的加持和刺激,效果也只能维系一种短时记忆上。
我给了这类学生另一种不脱离历史课本记忆的方式——复述,即对应着目录去复述相关的课本内容。记不清了就翻到那一页上看,然后再回到课本复述,如此往复。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反复记忆而加深印象,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背”要更精简。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么做还能让学生在无意间就增加了对课本的熟悉,像我所在的省市历史中考是开卷,对课本越熟悉则越有利于这种应试;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复述不等同于背,是自己组织语言去将知识点准确地表述出来。在加强知识记忆的同时,也在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述水平。
第三条建议:学会总结历史的专题
我们的学生在关于对记忆的认识上会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单一的知识点比综合的知识点要好记。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是相对的,难与易既不是绝对的,也不一定就等同对应于繁与简。
有效的记忆依靠的是鲜明的参照物。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某一个去过的地方,对它的印象的清晰还是模糊,往往就取决于它是否具有鲜明的特征或者它周边是否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给学生布置总结专题的作业。不仅是为了训练他们的概况总结能力,也不仅是为了塑造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同样是增强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方法。
就拿中国近代史中的不平等条约举例。对其的记忆实际上只要总结一个知识图表就能够带来一目了然的便利。通过相关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中学阶段所学习的中国近代史,它所涉及到的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法新约》在新课标的教材里已被删去),除了《辛丑条约》,其它的不平等条约都基本上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赔款、割地、通商口岸/商埠、特权。
以这四个方面概括总结所得出的图表,如我的一个学生所做出来的这样。
鄙人所带学生做的不平等条约总结
鄙人所带学生做的不平等条约总结
在概况总结的时候,学生就已经了经历了一次加强记忆。而图表的层次清晰且又可以相互比较参照,既有助于巩固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又有着对应的主题而可便于备考应试,还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技巧与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举两三得甚至是一举多得!
第四条建议:抄读
抄读是陈寅恪等很多历史大家读史的习惯,而它本身就是优质的学习历史的佳法。
抄读并不意味着是要把整本书抄写下来,它指的是在读书的同时笔录下所需要铭记于心的知识和信息。
中学阶段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即是什么人(群)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所以中学阶段的抄读大可只需要笔录下我经常挂在口中的“4个W”,即所谓的人(Who)、时(When)、地(Where)、事(What)。它们作为最根本的历史知识点,不可变换替代、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显然必须牢记。
帮助牢记那“4个W”绝不是抄读唯一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中考、高考是以试卷的形式优胜劣汰的。换言之,是以书写去赚得一个一个的分数。抄读的另一个绝妙的好处便是可以在最大程度避免“提笔忘字”的遗憾性失分。选拔性的考试,一分就极可能决定了天与地。
第五条建议:以练(考)代记
中学阶段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什么呢——直接的目标就是为了考分。这或许掺杂了我个人更多的经验和观念。我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我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主要是靠做题,哪怕是在所谓的“背书检查课”上,我也是做题而并不在意背书的检查(被提问过数次,都回答出来了,后来教我的历史老师见我在背书检查课上是在做历史题也就不再提问我了)。
于我来说,以做题来代替背书,非但没有在知识记忆方面出现任何负面问题,在应试能力上还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步。事实上,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会学习未必等于会考试。考试,除了有最起码的知识储备,也在很大程度上仰仗着解题技巧和经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得分,这不是背书就能解决的,高中、高考更尤为如此。
所以,从本质上说,历史学科与数理化、与地理、外语一样,也须要一定量的试题练习,去订正、去纠错、去总结,才能方可得道正果。
另外,我还要强调的是,别怕错、别怕遇到不会。马克思主义不是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嘛。错了、不会了,从另一层面上是件好事,它会给予大脑和心里的刺激性作用,推动去记住那些犯了错的和不会的知识点。
还是我个人的经历。我记得高中有一次历史课(非背书检查课),老师突然发问我古埃及的首都在哪。我一时想不起来。但可能是我脸皮厚,未感觉丢脸,而是课后仔细地将相关的知识补齐。我想,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历史知识点了吧。
我拙笔所提出的五项建议,都是不会占据大量时间的方法。但却着实要求学生用踏实的态度去落实。我曾遇到过买了漂亮的读书卡片,也抄写了相关知识点在上面,却从来没有看过的。学习这东西,说到底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你真实的努力有多少,在你的天赋之内,你的收获就会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