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县在河北省西部、拒马河与唐河上游,距北京西南160公里,坐落于太行山北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这座孕育在苍峦叠翠中的山间县城,一直坐看云起,侧目着华夏大地的风雨变幻。
古人仰望的飞狐,气势磅礴,居于太行之巅。烟霞飞升,白石嶙峋,孕育出大自然的奇幻,将峰峦瑰丽留在这片山水之间,点缀着万里长城,岁月烽烟。
千秋战国,重重山海铸就塞上边关。万里烽燧,滚滚狼烟相伴倚天屏翰。光阴流淌,这里激荡风云之变。往事如风,这里见证历史变迁。
历史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众反辽,辽军屡战屡败国势危殆。这一年,辽天祚帝为给公主祈福,下令铸造涞源铁钟。
这口铁钟就一直珍藏在涞源阁院寺中,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口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钟。大钟形如军盔,通高1.4米,重两吨,钟壁上有汉、梵两种铭文,合计1200余字。
因铭文中有“飞狐县”三字,这口大钟也被后世称为“飞狐大钟”。飞狐县正是当时涞源的名字。这片土地与飞狐大钟一样,守护在王朝的边陲,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经历着兴亡起落。
《广昌县志》记载,涞源东北有飞狐山,近山之人常夜闻狐鸣。此间自古便有“飞狐郡”的说法。
自西汉起,朝廷在此设广昌县。隋代为避太子杨广名讳将广昌改为飞狐县,1914年改称涞源,取“涞水源头”之意。
涞源东望长城紫荆关,西拒雁门要塞,南连倒马隘,北扼飞狐铁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于是这座近塞边城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碰撞的舞台,而飞狐这个名字更成为这座山城最重要的符号。
地理交汇是涞源地理最大的特色。长城穿境将农牧文化交汇融合,太行山、恒山、燕山首尾相连,华夏脊梁交会蜿蜒。涞水、易水、拒马三源同脉流淌,喷涌出不息的生机。
白石山位于“三水”之源的涞源境内。由于山体显露白色而得名。白石山峰林挺拔高耸,气势磅礴,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一百多个巨型石峰矗立在绵延10公里的范围内,云雾缭绕,时隐时现。
2002年,经过专家论证,为了保护这片全国独有的构造峰林地貌景观,国家批准建设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
如今登顶白石山,面对峰林云海,依然能够感觉到亿万年前太行山北部这场壮丽的地质变迁,宏伟阳刚、雄峻挺拔的地理环境,不但将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沉埋地下,同时也见证了涞源的历史,为这座飞狐之城创造出一段边塞奇缘。
古建拒马河的源头与一座古塔辉映成趣,述说着这片土的苍桑过往。古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人们现在看到的塔身是几经修缮后的辽代风格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