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虽然皇位的传承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实施的。但其实不确定因素非常多,特别到了当政者晚年,局势变数很大,甚至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不到最后一步不能确定。唐朝皇位的第一次传承,就是通过政变实现的。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皇位轮不到李世民。同样的,唐太宗晚期,皇位传承依旧充满变数。谁将在李世民去世后继承皇位,表面看被立为太子多年的李承乾最有可能,实则暗流涌动。
李世民是一位多子的皇帝,一生共有14位皇子。但是皇位的传承主要是围绕着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展开。
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恒山王李承乾是嫡长子,唐太宗即位时即被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这就意味着,他是大唐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长孙皇后生的第二子是李泰,封濮王。第三子是李治,封晋王。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是李治继承皇位,而非李承乾。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长孙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按照正常的继承,怎么也轮不到他。是他有特殊才能吗?也不见得。他对皇位也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至少他没有主动争夺皇位继承权(他年纪比较小)。他能继承帝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两个亲哥哥李承乾和李泰的争夺。
李承乾从八岁开始就成了储君,这一“储”就是十多年。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海都会变成桑田,何况人心!加之李承乾腿有残疾。所以李世民对他越来越疏远。而对李泰的好感却与日俱增。加之李泰主动迎合李世民,表面工作做得到位。太宗便逐渐萌生了废立之心。
作为合法继承人,在储君位置上呆了十多年时间,一路走来战战兢兢,凭什么眼睁睁看着皇位落到他手中?
面对失宠,李承乾心有不甘。于是,他纠集了身边一群心腹,决定“效仿”父亲,发动政变。他和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准备逼宫。
可惜他没有父亲李世民的魄力和谋略,而李世民也不并非当年的李渊。李承乾谋事不密,事情泄漏而遭逮捕。参与政变的侯君集等人悉数处死,李承乾也被发配到黔州充军。
李承乾没希望了,按理最有应该即位的是李泰。但是李泰表现得过分心急,加之太宗对他恩宠有加,他渐渐变得骄横。他曾暗示李治不要跟他争夺皇位。
李泰的这些举动都被李世民看在眼里。他隐约感觉到,在李泰身上隐藏着*机。经过深思,他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仁孝,为人宽厚和睦,李世民认定,立他可以保全三个另外两个儿子的性命。他曾说“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于是,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这年李治才十六岁。六年之后,唐太宗去世,年仅二十二岁的李治继承皇位,史称唐高宗。
后世的部分野史和现在的一些影视剧将高宗描写成懦弱无能的形象,其实并不准确。如此描写,多是为了衬托武则天。其实唐高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永徽年间,高宗励精图治,在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等前朝大臣的辅佐下,开创了“永徽之治”。《资治通鉴》称永徽年间“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唐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比李渊和李世民长,期间先后灭了西突厥、百济、高句丽,此时唐朝版图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公元683年年,李治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