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寺,坐落在庐山西北麓香炉峰下,距东林寺也就是一华里。据佛教史记载,初为沙门竺昙现来庐山西北麓香炉峰下结茅。按词意讲,就是建造简陋的草舍。后来竺昙现圆寂。他的早期徒弟,后又是道安的弟子,慧远的师兄,慧永继承师业,从太行恒山来到浔阳。江州刺史陶范为了恭请慧永在庐山长住,特意在庐山西北麓香炉峰下,为慧永建造了这座“长廊绕涧,斜砌环池”的寺宇,冠名为西林寺。这就是西林寺的来历。
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唐开元年间,唐玄宗为了纪念慧永还赐修了西林塔,也叫千佛塔。塔高七层,呈六角形,每面有佛龛,每层门顶有题额:底层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无上清”,六层为“聪明花”,顶层为“元明藏”。
所以说,到了庐山,西林寺是一定要看的。别看它规模不如东林寺宏大,但各有千秋。关键是它因苏轼《题西林壁》,而声名远播,流传千古。因我喜欢读诗,更爱写诗,自然要前往、欣赏、学习。
诗的种类也有多种,从诗的内容看,有抒情诗、叙事诗、怀古诗、咏物诗、山水诗、田园诗、送别诗、行旅诗、边塞诗、战争诗,更有哲理诗。
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属于这种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辩证法,包括从全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方面,告诉人们怎样看问题,怎么认识问题,具有说理性、指导性。苏轼通过庐山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历代人们都喜欢,这也是通过游览描写庐山最好的诗之一。
苏轼初到庐山,并没打算写诗。他是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的,现在,又从黄州贬往汝州任团练副使,经过九江,来游览庐山的,估计一开始心情也不会太好。据《东坡志林》“记游庐山”说:“仆初入庐山-----遂发意不欲作诗。己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认识故侯’------”
这就是人的名树的影,苏轼名气太大了,僧俗这么一喊叫,他就不好意思不做诗了,只好违背初意做起诗来。所以说,环境是改变人、造就人、影响人的。接着苏轼“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沓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苏轼在游览中,“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条件反射,苏轼看了李白、徐凝写的庐山瀑布诗,褒贬不一。他认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足以名垂千古,而徐凝的诗——《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刃直,雷奔入江无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却很一般。
我看过周振甫的《诗词例话》“真切”篇,他就苏轼这个论述引历代的评价进行了比较。徐凝是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是用银河来比喻瀑布,李白的比喻超过了徐凝。关键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结句好,更形象、大气。而徐凝“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相比之下,显得平凡,不生动,但不至于是“恶诗”。正因为苏轼所说“恶诗”,震于苏轼的大名,影响了后人对徐凝诗的评价。其实,诗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水平。不过,一般诗人怎么能跟诗仙相比呢!
苏轼在《庐山二胜》前有短序说:“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奇胜殆不可胜纪”,意思是说,游程所达到了全山的十分之五六。也就是说在这个基础上,苏轼才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寺。见寺内一幅墙壁上有不少前人题的诗,不由诗兴大发,索笔书写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流传千古的诗篇,这富有哲理的诗篇。
前面介绍,苏轼的游览、写诗,都是铺垫,都是基础,都是酝酿,没有前面的诗,也就没有后来的这首诗。这首诗是一种总结,一种提炼,一种升华,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想法。如果他不游庐山的大部,看不到远近高低不同的山,怎么能构成庐山的整体形象。他初到庐山的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也只是看到了庐山的“偃蹇”之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游览也是创作的源泉,你看到了表皮,就写的浮浅,你看到了深邃,就写的深刻。苏轼这首诗就写的深刻,直到我们现在评论事的时候,还经常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
但我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苏轼的牢*话。苏轼游览庐山,远近高低,见景思情,浮想联翩,不由想到“乌台诗案”,发起了牢*,借物喻人。特别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原有一版就是“远近看山各不同”,后来才改成了这个句子。“看山”与“看人”是一样的。苏轼对《乌台诗案》一直不满,故而体会出“远近看山各不同”,故而抒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这里是有寓意的,要不然苏轼一贬再贬,这就更成就了苏轼。苏轼走了一路,丰富了一路,书写了一路,创作出更多的佳篇。
游玩西林寺,我也写了一首诗:“西林古塔远闻名,苏轼题诗寺院中。一语抒发心感悟,却言哲理最高层。”
九口 202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