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铁道部领导对于铁路行车一线职工的工资情况非常重视。曾经破天荒地为所有的"三员一长",即:机车乘务员、车站调车组人员、车辆检车员和运转车长,每个人额外上涨一级基本工资。
不仅如此,岗位津贴、乘务费、节约奖等各种补贴仅限于行车一线职工所有,站段、车间和股室管理人员当然无法染指。即使人人都有份的生产奖,行车一线职工也要远远地高于相关管理人员。记得当年机车司机的岗位津贴是每个月50元,副司机35元,机车司炉工25元,而当时一般铁路职工的月收入普遍是50元左右。由于没有相应的补贴,各类管理人员的收入基本上与非行车一线职工差不多。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尽管取消了最高基本工资的限制,但是,机务段的机车司机仍然堪称是整个机务段收入最高的工种。上至段长、副段长,下至车间主任和机车队长、指导司机,工资收入都要远远低于机车司机。同样,车务段车站调车组人员和车站值班员也高于车站站长。车辆段的检车员和列车段的运转车长,也分别高于其所在车间的车间主任。那时,铁路行车一线职工最引以自豪的就是工资收入。在管理干部圈子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如果嫌钱少就别当干部,想挣钱就去行车一线岗位干活儿。"
那时,铁路行车一线的工种绝对有奔头儿。正常情况下,38·6元的二级工工资是绝大多数企业干部职工的天花板,很多拥有十多年以上工龄的老职工一直在这档工资上长期徘徊。但是,铁路行车一线的职工只要积极工作,钻研业务,工资收入很快就会突飞猛进。比如机车乘务员,两年时间由机车司炉工提职副司机后,基本工资就会相应地提高到三级工的标准,提职提薪。如果再提职为机车司机,则达到四级工的标准。再加上额外上涨的一级"三员一长"的工资,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比普通的同龄人高出整整三级工资。加上岗位津贴、乘务费、节约奖、趟奖等方面的收入,足足可以比一般的管理人员多出一倍。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2000年左右是铁路部门管理干部的收入与日俱增的转折点。这应该受益于当时实行的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政策,在企业充分行使自主权的情况下,很多单位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渐增大。铁路部门历史以来一直所长期传承的向一线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从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某铁路局新上任的L局长,在与局机关正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见面会上,激情四射地发表观点:"干部是从千千万万的职工中选拔出来的精英,作为精英,在收入和待遇上完全没有理由比普通职工低。"一时间,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局上下的管理人员欢欣鼓舞、欣喜若狂。
于是,各类管理人员根据级别的不同,大幅度提高收入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