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杨煜 每经编辑:杨夏
机场,已经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点。货物、人流、产业集聚于此,正在塑造着一种新兴的城市或区域经济形态——临空经济。
截至2022年7月31日,全国已经明确规划和开始建设的临空经济区有89个,东部、中部、西部均有所发展,还有一些城市正在积极规划中。不过,当前中国临空经济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当前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难题?如何选择发展路径?
近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航空经济与管理”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联合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成立联合课题组,推出《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对当前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进行剖析。
《报告》发现,我国头部临空经济区规模有所扩大,但整体尚存在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同质化竞争等挑战。各省区需在发展初期找准切入点,既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也要为未来发展留下发展空间,同时要完善载体平台建设、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激发产业活力。
上海、北京、广州稳居前三,成都跃居第四
临空经济由于兼具经济外溢性、配置开放性和产业高端性等特征,被称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2021年,全国1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有13个示范区的GDP增速超过了所在城市的GDP增速,有3个示范区的GDP增速与城市增速持平,显示出临空经济发展的韧性。
当前,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含港澳台)均已明确提出临空经济区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已经明确规划和开始建设的临空经济区有89个。本次《报告》聚焦其中37个(2021年旅客吞吐量超过八百万人次)机场所在地临空经济示范区与准示范区,对其发展现状与潜力进行评估。
从总指数排名来看,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位列总指数前三名。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得分超过深圳临空经济区,跃居第四。Top10中,有9名与去年相同,武汉临空经济区顶替杭州临空经济区成为新晋Top10的临空经济区。
整体而言,相比去年,临空经济区排名虽有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上升的临空经济区中,青岛和福州临空经济区的排名上升幅度最高,均上升了8个位次。下降的临空经济区中,天津名次下降幅度最大,从上年的第16位下降到第22位;其次为兰州临空经济区,从上年的第32位下降到第37位居倒数第一。
从分项指数看,《报告》共设置了9项二级指数。其中,枢纽带动指数和发展动能指数排名第一的均是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国际开放指数和体制机制创新指数排名第一的均是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
区域影响力指数为乌鲁木齐临空经济区排名第一,协调性发展指数为昆明临空经济区排名第一,航空金融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是上海,绿色发展指数为三亚临空经济区排名第一,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在生活便利化指数排名第一。
同质化竞争趋势已现,发展空港经济要找准切入点
另一方面,《报告》也指出,我国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并不均衡,各临空经济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例如,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占地面积最小,但有着最高的地区GDP和所在城市GDP;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占地面积最大,其地区GDP和所在城市GDP却不是最多的。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枢纽建设较为完善。而其他临空经济区要想赶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需要从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以及枢纽建设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入手。”《报告》表示。
《报告》进一步指出,临空经济区作为以机场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高经济密度集聚区,机场的基础设施是影响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基础因素。而当前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少数新一线城市的机场综合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其他大部分临空经济区的机场基础设施水平仍有欠缺。
此外,在产业布局方面,临空经济区应布局临空依赖性产业,如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等。但部分园区仍存在核心区位资源被低端产业占用的情况,制约了临空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各临空经济区各自发展、缺乏协调,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显现,例如产业结构类似、招商引资项目雷同、区域产业发展没有代表性、缺少主导产业等等。
实际上,对大部分城市而言,发展空港经济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切入点和着力点选择的困惑,没有深入把握自身的个性,也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报告》表示,发展航空港经济一定要结合自身财力状况,在发展初期找准切入点,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既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又要科学规划,为未来发展留下发展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