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居指什么动物,鼎足而居的动物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5 00:11:58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6000多年前,位于高淳的一座小村庄薛城,居住着一批土埂火种的原始先民。薛城遗址是目前南京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至6300年。它的发掘,填补了长江下游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经考古专家的论证,遗址被确定为“南京原始人发源地”。

近期,薛城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考古队员经过几个月的田野发掘,发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墓葬60余座,出土陶器、玉石器和骨器100余件。其中,一处由蚬壳堆塑的龙形遗迹,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龙”。

有人来卖文物,文保人员顺藤摸瓜发现了薛城遗址

历史的发现往往是偶然的。1997年8月3日,几位青年农民拿着几件石器去高淳县文保所询问价格。文保所工作人员凭着职业敏感追询后得知文物乃薛城乡卫生院新建办公楼挖沟槽时出土,遂将这一情况汇报至县文化局和市文物局。市文物局立即委派市博物馆专业人员前往施工现场调查处理,确认这里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据时任高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的濮阳康京回忆,那天天气炎热,下午上班时,一位老邻居招呼他说,有四个年轻人刚刚来打听,说有古董要卖给文物部门。濮阳康京随即询问那几个人走的方向,赶快追过去,果真找到了他们,把他们带到了县文保所。当时,四个年轻人拿出一件磨制石器,询问为何物,卖给文保所值多少钱。出于文物工作者的职业敏感,他认为那可能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锛。四个年轻人说,是在薛城乡卫生院挖基建房时捡到的。

在施工作业的现场,濮阳康京看到了残陶器、磨制石器和较多的人骨架段,现场一片狼藉。他认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考虑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他立即向县里主管领导和市博物馆汇报。

薛城遗址被发现的地方,当地人俗称“小岗头”,淳杨公路从中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半,遗址发掘地为淳杨公路之西,经考古勘探占地6万多平方米。当时,乡卫生院随即停工并保护现场。同时,市文物局、县文化局迅速组织考古队对已暴露的部分墙墓沟槽进行抢救性发掘。记者从南京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发掘工作自当年9月4日起,至12月17日止,前后历时100余天,共发现墓葬115座、灰坑95座、房基1座、灶穴2个、柱洞16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500余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南京鼓楼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以来我市史前考古的又一次重大收获。

6000年前,临水而居的高淳人处在母系氏族社会

薛城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按照层位关系和遗物特征划分为下、中、上三层文化遗存,其分别代表了该遗址的早、中、晚三个时期。反映出其文化面貌与周边的宁镇山地、太湖流域等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文化性质也不相同于长江下游南岸。

在古代,除太湖外还有一著名大湖,即丹阳大泽或称古丹阳湖。它汇聚了源于今皖浙交界天目山及皖南山地的水阳江、青弋江、郎川河、漳河等多条水系而泻入长江,形成一个地域广袤而又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古丹阳湖出产的湖蟹叫花津蟹,历史上排名第一。李白《月下独酌其四》中“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的诗句,写的就是花津蟹。

沧海桑田变换,古丹阳湖逐渐淤塞湮没,现在除苏皖交界处的石臼湖、固城湖以及南漪湖为其残存外,其余大部分已变为湖荡沼泽地带。

薛城遗址地处石臼湖南岸,其早、中期特别是中期丰富而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代表着这一区域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该遗址特殊形制和用途的窖穴,大量的水生动物遗骸,都反映出一种十分典型的湖荡类型居的经济生活。

在薛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多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其中,一具标注为M15号的骨骸保存最完整,仰身直肢,头向上40度。根据现场发掘的遗物来看,专家推测这是个渔家女,她与家人当时生活在湖泊边,主要以捕鱼为生。此后,通过复原技术,人们可以在高淳薛城遗址公园展厅里,看到这个五六千年前渔家女的相貌,还能通过视频了解修复过程。

此外,根据人骨鉴定结果显示,墓地基本上男女分区葬埋,女性偏多,未出现夫妻合葬墓,这表明当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

南京史前考古的重大收获

《人民日报》曾详细报道

薛城遗址是继上世纪50年代鼓楼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以来,南京史前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因此,《人民日报》曾以“南京远祖在薛城”为题作过详细报道。

通过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比较,考古专家们发现,薛城遗址某些文化因素与邻近地区相近似。如早期陶器多为夹砂、夹蚌红陶,胎厚,少量陶色外红内黑,有腰檐釜及带箅的器形,流行鸡冠形雾、牛鼻状耳、宽带式耳等,这些特征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如马家浜文化所出陶釜宽檐偏上,而薛城遗址釜的窄檐偏下。中期所出陶器如壶等器形见于宁镇山地的北阴阳营文化,但亦有区别,而玉、石器的造型及制法则大多与北阴阳营遗址基本一致,反映出两者之间一定的联系。同时,中期所出折腹鼎、釜形鼎及一些器物上所饰彩绘折线纹等,与皖东江淮地区定远侯家寨遗址上层所出同类器或彩绘纹样接近。薛城遗址晚期遗物发现很少,不能全面反映该期文化面貌,但豆柄所饰三角形镂孔及器身满布戳划纹的鼎足与上海青浦裕泽遗址中层第三期墓葬所见豆柄和鼎足的装饰风格类似。

经过上述比较,考古专家们认为薛城遗址早期约相当于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约相当或略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第二期,晚期约相当于裕泽文化中、晚期。

多年来,在古丹阳湖这一广大区域内,除江苏高淳固城朝墩头遗址发现相当于裕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外,皖南地区仅见零星的调查材料,考古工作十分薄弱。因此,长期以来对这一地区史前文化面貌的认识很模糊。薛城遗址的发掘成为全面认识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契机,为这一地区进行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同时对进一步认识宁镇山地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遗址下层发现的众多成组相关的遗迹,在江南地区极为难得。

“江南第一龙”现身

在江南地区首次发现蚬壳堆塑龙

2010年,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化局组成考古队联合对薛城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去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师范大学在薛城遗址建立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同时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区文旅局开展合作,联合对薛城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

第三次考古发掘,让专家们感到最惊喜的,是一处用蚬壳组成的堆塑龙。它酷似一条自东向西南趴伏的大鳄鱼。“头部”距地面0.5米,蚌壳摆出“吻部”形象,还有两颗大大的蚌壳“眼睛”;“颈部”虽被破坏,但仍然能看到少量蚬壳的痕迹;“背部”高高隆起,最厚处有0.2米;一条全长3.34米,最宽达0.5米的大“尾巴”,距地面深0.67米,点缀着多枚大蚌壳。专家认为,鳄鱼属爬行动物,是龙的初形和原形。蚬壳堆塑的龙,在江南地区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现,称它为“江南第一龙”当之无愧。

堆塑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龙形雕塑,多用石块、蚌壳等堆塑而成,其形象一脉相承,与后世龙形高度相似,是中国龙的原型之一。

1994年,查海遗址曾发掘发现一条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

1987年由濮阳市文物工作队通过发掘发现于一座形式奇特的墓葬内。该墓中部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大体呈头南足北的仰卧直肢姿势,在人骨架的东西两侧以蚌壳摆塑了龙虎图案。龙虎头北尾南,与人骨架的头脚方向相错。其中蚌壳龙位于人骨架的东侧,长1.78米。龙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

2004年,考古学家又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绿松石龙形器,年代大概是3700年前后,龙头略呈浅浮雕状,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龙形器由许多在红漆木板上粘嵌的绿松石组合而成,绿松石形状各异、又细又小。仔细数来,竟有2000余片。直径小的0.2厘米,大的0.9厘米,厚度仅仅0.1厘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其整体形体长大,巨头蜷尾,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富有冲击效果。

据专家推测,堆塑龙很可能与原始信仰、动物崇拜有关。而它的发现可以证明薛城遗址的等级规模不低,在周边同类遗址中具有不俗的地位,可能是当时古丹阳湖地区的一处中心聚落。

薛城遗址现在已经建成了遗址公园,发掘的重要墓葬和遗迹后续也会逐步开放展示,而随着对薛城遗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历史文化面貌被揭开。

来源: 南京日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m.360ks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