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我发了一篇文章,解释了我为什么“偷偷”给孩子报了英语班。其中提到了一句:“虽然我家娃最近确实在上一个机器人编程课,但我真的不认为在他这个年纪(5岁半)有必要去学编程。我真的不是学婊!”
有很多同学对这句话产生了兴趣,都在问我为什么“口嫌体正直”。
还有留言表示:“从你文中透露的信息来看,你家除了英语,还学习了数学和机器人课,叨叨昕你确定你真的不是学婊吗!”
为了洗白人设交流经验,我干脆一次性全交代了吧!
我们家娃除了线上在学英语之外,还在家自学识字、拼音、算术、古诗(我们自己教,但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进度不快)。教这些不为他学成啥样,主要是为幼升小做准备,让他先适应一下学习是怎么回事。
除了上述几门“主课”,我们还给他报了几个兴趣班。我说过,我反对“超前教育”,但是也反对“完全不引导、不教育”。我提倡的是在适当的年龄,让孩子接受适当的引导,在兴趣和玩耍中萌生自发的求知欲。
所以我从孩子5岁左右开始,就有意识地带他参加各种兴趣班试听课。我觉得现在很多试听课真的挺好的,什么都带孩子去听一听,感兴趣的再上,不感兴趣的也不用花那冤枉钱。
现在小小昕在学的兴趣班有:篮球课、科学实验课、机器人编程课(这三门都是线下课)。
- 学篮球课是希望改变一下他的宅男性格,然而改造失败,该宅还是宅,他对体育运动也确实没多大兴趣。既然是兴趣班,那没有兴趣的也就不勉强了,今年上完不打算续了。
- 然后,科学实验课和机器人课都是他特别感兴趣、上赶着要去的,所以明年(机构没有跑路的话)我还打算继续报。
下面就聊一聊大家都好奇的“为什么我公开提及了‘太小的孩子没必要系统学编程’,却还是给自己孩子报了机器人编程课”的“学婊”行为。
很多人说,少儿编程并不是真正的编程
首先,我并不是在说编程不重要。个人认为,学习编程很重要,这一定是将来的大势所趋,不光孩子要学,我认为大人有时间的都应该去学一些。但是,我不太提倡让低龄儿童去系统地学习编程(你们知道我为此拒绝了多少个少儿编程的广告嘛!鹿sama每次都流着泪唱“眼睁睁看钱从指缝中溜走还说再见”)。
其次,我说不提倡小小孩去系统学习真正的编程知识,并不代表我反对“编程思维的启蒙”。相反,我认为“启蒙”是“学习”前的重要步骤。
处于前运算阶段(7岁之前)的儿童,还没有具备相应的数理逻辑思维,不能够理解这些对科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运算表达。这个时候让他系统地学习编程知识,会让他产生一种“编程=很难”的印象,反而容易导致厌学情绪。
所以,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数少儿编程课,最后大多是以“机器人编程课”,或者“乐高编程课”来呈现的,都是一种“模块化编程”的简单教学,有点类似搭积木,用玩具和游戏形式的奖励来让孩子产生兴趣。
这一点被很多做编程的专业人员诟病,认为这只是“做手工”,就是让孩子玩得高兴而已,并不能学到真正的编程。我非常同意他们说的这一点——“跟着老师学做手工并不能让一个5岁孩子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编程”。
但我仍然愿意让孩子参加这种“手工课”(包括那个科学实验课,其实也是“做手工”),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并不寄望于这些课能让他现在就拥有多少编程思维,或是将来能获得什么机器人创造赛大奖,还是能成为什么少年天才科学家。而是说,我希望能维持住他心中“感兴趣”的这个小火苗不熄灭。
每个家长的教育投资诉求不一样
这就是我以往不公开推荐少儿编程课的原因——我并不是说那些课不好,而是因为每个家长在将资金投入教育的时候,他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投入了金钱和精力,确实是希望能见到可量化衡量的“结果”的。不是每个家长都愿意花每年一两万的学费,就为了让孩子“玩得高兴”。
鹿sama曾经带着担忧对我说:“这机器人课真能学出什么名堂吗?学钢琴能当个音乐家,学美术能当个画家,学跆拳道能成个武术家,再不济,不能成名成家,还有个一技之长呢。他现在上的这个机器人课,不就是纯玩儿吗?”
我说:“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好玩就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比较反感市面上贩卖焦虑的营销手段,仿佛你不在起跑线上抢跑,不提早学习某种课程就会怎样怎样——虽然我真心认为未来社会中学会编程非常重要,但事实是可能你花了很多钱早早就去学了,结果也并不能怎样。
所以,如果家长的诉求就像鹿sama说的那样,是“要学出个名堂”“要成名成家”“再不济也要有一技之长”,那我并不推荐你们去学,因为我真的无法保证你的孩子学了这些就能学成什么样,我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学出什么名堂。
我之所以愿意,当然也不是因为我钱多烧的,而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好玩”比“学出名堂”更重要。
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在较大的投入之下,“一技之长”比“好玩”更重要,这也完全没问题。所以我才一直不推荐这些学费并不低的机器人编程课给大家,真的不是我学婊,而是因为“我愿意的”终究只是“我愿意”。我的价值取向,并不一定对别人有参考意义。
就像以前曾经有人问我:“女生花一万多买包有必要吗?100块钱的包是不能装东西还是怎么着?一万块钱拿来买肉吃它不香吗?”
还有人对我说:“咱也不是买不起那些包,我就是看不惯她们被消费主义洗脑的样子。这些包的价值真有这么高吗?”
我说:“我不讨论包的价值,因为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咱也不是老买,负担得起的情况下偶尔买一回,老婆能开心好久。老婆开心,全家开心。全家开心,这就是价值。”
价值不一定是某个具体指标或可见结果,价值可能是无形的,抽象的,因人而异的。
所以,现在小小昕能从“动手做”当中获得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我而言就是价值了。因为我认为,小孩子对事物的理解,一定都是先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之上,先有了具象的认识,才能逐渐过渡到抽象的认知。像编程、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抽象知识,甚至包括音乐美术、诗词歌赋中的抽象意境,想要让小孩产生理解和兴趣,都一定是先从具体实物开始,从“动手感知”开始的。
比如鹿sama为了让小小昕理解什么叫“沾衣欲湿杏花雨”,就用花香型保湿喷雾喷在他的脸上身上(因为北京春雨少,所以用喷雾替代一下),让他摸一摸是不是衣服上感觉湿湿的却又没湿,而春天裹着花香的雨就像这喷雾似的。
我们带着孩子在海边捡贝壳,如果寄希望于孩子捡几个贝壳就能成为水手甚至船长,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你带着孩子捡贝壳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自己产生对大海的向往,等到有一天长大了,他会自己去探索海洋的。至于他会成为水手、船长、海洋学家、探险家或是海贼王,那是他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