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新汴河大桥南,沱河北,206公路国道西侧,有一小巷,横跨小巷的匾牌,“北关烙馍村”五个醒目的大字,便映入过往行人的眼帘,人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向北关烙馍村小巷走来。
小巷的南首是“风味烙馍”,北首是“晓晓烙馍”, 小巷两旁,还有十几个流动的摊位厢式三轮车,三轮车车上全是各式各样的烙馍,有“干烙馍”, 烙时掺和着芝麻,用微火慢慢地在鏊子上烤干,幼童特别喜欢吃,吃时发出“噶蹦”、“噶蹦”的脆响,非常动听,细爵起来,香气朴鼻;有“蒸烙馍” 烙时麦面和稀,蒸时一层又一层,放在篦列上。老人特别喜欢吃,吃时软爵细咽。再就要一般烙馍了,这是宿州北关烙馍村的绝活,烙好烙馍放在热烘烘的鏊子上,翻过来,吊过去,一翻一正,烙馍便熟了。现在人吃烙馍,有各式各样的吃法,烙馍卷大葱,烙馍卷各式各样的菜苗,而最古老的吃法,莫过于烙馍卷盐豆了。
其实,烙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宿州北关烙馍村,可以追溯到200年前。
宿州北关烙馍村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乾隆皇帝烙馍卷盐豆的民间传说呢!
传说乾隆皇帝,第二次到江南巡防,路过宿州。一天,他微服到乡下。光顾贪看山水风光,一直耽搁到下午,才觉肚子饿得难受。就抄小路准备回行宫用膳。到一个庄头,实在走不动了。见路北有个篱笆院,门前歪脖子槐树上,拴一头银河小驴,见了生人,呱呱的乱叫,打了两个响鼻,放了一串臭屁!乾隆想,皇帝脸上,只要没有贴贴,连这畜生都要欺辱,何况挨饿!后院,又两间小翘的青堂草舍,西旁窗檐下,有俩女眷正在“烙馍”。执杖的老太婆,一张一翕,象玩花。噶答!噶答!敲击有声,很好听。翻鏊子的是位小媳妇。倒有几分容颜,那竹坯子一挺一挺的,打得鏊子叮当叮当,烙馍在空中飞旋,象仙女布云。
乾隆在宫廷里,根本没见过烙馍的,更没吃过烙馍。他觉得这玩艺挺新鲜,就好奇的凑到跟前瞧稀罕!她们烙的是高粱面,白包皮,老太婆只揪一星白面,一大块红面,两手一握掩,白面把红面,包得严丝合缝。直到烙好,成了白面子、红里子。乾隆看到节骨眼上,不由失口“妙哉!真比皇宫里,彩嫔的霓虹舞还好看呀!”
那两个女人,才方知背后站个生人,喝采!“我的手艺,要比当先轩辕黄帝的夫人缧祖,差远哩!她是中国的一个会烙馍的女人。她烙馍时,有板有眼,路数分明。分为:落地三、飞龙四,乓乒听响一丈二!”
乾隆问:“这话咋讲?”
“缧祖的擀面杖,是件打仗,做饭两用的兵刃。她烙馍的动作,分为十二路,在案子上旋馍摊子,是用三下,挑到擀杖上半空旋起,用四下,搭到鏊子上,连听响在内,共计用十二下,就成了一张又团,又薄,又匀的好烙馍。那时没有铁鏊子,是用薄版石烤熟烙馍。缧祖又把烙馍的功夫,用到战术上,成为有名的十二路绝招,她曾用来帮助黄帝打败过蚩尤呢!女人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当个称职的妇女,第一步得学会烙馍。烙馍里大有学问,会烙的人不少,要烙好却不易!要守住两要,两不准的规矩:要一马平川(厚薄均匀),要白脸书生(不多带面勃);不准盖脸睁眼(和鏊子般大),不准唱空城计(掏心子)。好的烙馍,吃起来又韧又酥,不夹生,不粘牙花。馍要翻成满天雪花小碎泡,没有糊星,才算到家!迂到红白事,随手淌的面,一个人要供三盘鏊子,那成色就差迟了!”
乾隆很佩服老太太的知识。
“你尝尝我烙的馍咋样?”老太婆说。
那位小媳妇,随手挑过一张滚热的烙馍,向乾隆甩过去,“案头有盐豆,卷上吃吧!”
这馍趁热又暄和,夹着盐豆,又香又甜。乾隆一连吃了三张,打着饱嗝,道个万谢,走了。
乾隆回到京都,还一心想吃宿州的烙馍卷盐豆。吩咐御膳堂备办,招来附近的妇女烙馍,摆弄盐豆子。
乾隆一尝,都不是宿州府的那个滋味!一怒之下,*了好多烙馍的人。遂传旨,宣宿州知府,选会烙馍的女子进京面圣!会过乾隆的那俩女子,听到消息,自告奋勇地应诏进京了。乾隆一见她俩,龙颜大悦。两个女的才知他是个皇帝!心里早有主意。老太婆说:“要想吃我的烙馍卷盐豆,请圣上恩准一件事!您三天不要吃饭,保险要多好吃就又多好吃!”皇帝答应了。
三天后,皇帝饿得肚子乱叫!两位女人烙好馍,卷上盐豆,递给乾隆。真是绝顶地好吃呐!当时就要加封她俩,又要偿银子。老太婆说:“俺一不要官、二不要银子,只请万岁记住:‘肚饥好下饭,不乱*好人的道理’。刁民告辞了!”
以后,乾隆时常拿烙馍太婆的忠告,勉励自己!后来成了一位较好的皇帝。据说,宿州府的烙馍、盐豆,有一个时期还被乾隆列为贡品呢!从此出了名。现在烙馍已成为宿州的名特小吃。所以,宿州北关烙馍村,是南来北往的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选编自武新坦《古代帝王与宿州》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