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梳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文化常识
1.《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司马迁,字子长,世称“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为太史令司马谈,为《史记》发凡起例。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二、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④使不辱于诸侯。 (“于”字表被动)
2.宾语前置句
①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3.定语后置句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4.介词(短语)后置句
①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⑤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⑦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三、一词多义
1.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
②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⑤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⑥宫使驱将惜不得。(使者)
⑦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假如)
⑧时周瑾受使至鄱阳。(使命)
2.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负)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承担)
⑥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蒙受)
⑦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失败)
⑧负墙而立。(背对)
3.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③徒步入华山。(步行)
④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同一类人)
(翻译:有勇气有力量的聚集暴徒而横行劫击。 衡:通“横” 梗塞,指不顺)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学生、弟子)
(翻译:在孔子的徒弟中,没有说有关桓文公的事情的人)
⑥然陈涉……而迁徙之徒也。(被罚服役的人)
⑦老大徒伤悲。(空)
[徒然]只是如此/偶然/白白地
4.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表示敬意,即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没有实意)
②则幸得脱矣。(侥幸)
③三生有幸。(幸运)
④妒人之能,幸人之失。(为……高兴)
⑤幸可广问讯。(敬辞,希望)
⑥临幸/巡幸。(表示帝王到某处。)
5.靡
mǐ
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
②望其旗靡。(顺风倒下)
③左右皆靡。(退下)
mí
①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
(翻译:生产养息很少而靡费很多。)
②靡颜腻理。(细腻)
(翻译: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6.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四、固定结构
1.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尚……况……:尚且……况且……
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唯”用于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
“所以……”,译为“……的原因”。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指两者比较谁更甚。
5.独畏廉将军哉?
“独”用在句首表示反问的语气,译为“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