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在战场中很容易被敌军击落,因此美国开始研究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概率。
最开始,人们观察遭受攻击的飞机位置之后发现,机翼位置上的弹孔最多,很明显机翼最容易遭受敌军的攻击,应该在机翼位置上加强防护。然而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德教授认为,应该在弹孔最少的发动机上加强防护。
他认为,飞机每一个部分遭受攻击的概率是一样的,而机翼上留下的弹孔较多意味着即使机翼中弹,依然能够安全返航;发动机上之所以弹孔最少,是因为一旦发动机被击中,那么飞机将会被击落,无法返航,因此发动机才是最应该加强防护的地方。
最后,军方采用了他的建议,而后续的事实也表明了亚伯拉罕.沃德教授的理解是正确的,这个理论也被称之为: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指我们看到的结果并不是最初的结果,而是经过关键数据的筛选之后的结果,因此准确性会大打折扣。
那么幸存者偏差和算命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很有关系。
算命师算命肯定有准确的,也有不准确的,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事情时,比如:多大年纪会结婚,多大年纪会有小孩以及几个小孩,能不能考上大学等。
如果算的比较准,那么这个人就会到处推荐这个算命师,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去算命。
反之,算的不准的人大多是不会向朋友推荐这个算命师,顶多会说一句:曾经有一个算命师,算的一点也不准,不会说具体哪个算命师,因此他们被称之为沉默的大多数。
可能算命师算了100个人,但有10个人算的比较准,他们就会向朋友积极推荐这个算命师;而算的不准的那90个人,则很少会推荐他。因此,当我们听到有人说这个算命师算的比较准时,有可能我们已经中了幸存者偏差。
我们要知道,在巴纳姆效应下,一般人都会认为算命师算的比较准,再加上我们去算命时,其实心里已经有了期待答案,有时算命师只是按照我们期待的答案去说罢了,因此,与其说算命师预言较准,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中了巴纳姆效应以及幸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