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了,家里囤的坚果吃完了吗?
这几年,各种各样的坚果已经成为家庭必备的待客年货之一,地位和“不能过夜”的砂糖橘不相上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家普遍上升的健康意识,另一方面则是坚果不得不说的健康秘密。
在营养方面,坚果真的毫不含糊,生怕“辱没威名”:坚果家族普遍富含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族群,以及对人体不可缺少的钙、铁、锌、硒等微量矿物元素。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针对8.6万名妇女进行的研究显示,在10年中食用坚果较多的人患心脏病的危险较低。西班牙一项研究称,每周吃3次以上坚果的人,患癌症的风险降低了5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建议每人每周摄入坚果50g~70g,相当于平均每天10g左右。
坚果的好处实在多,作为为数不多被推荐的零食,却有一个逃不开的魔咒:明明前几天吃还“嘎嘣脆”,怎么突然冒出一股难闻的油哈味?
别着急,我们先来解释了一下产生的原理。油哈味,又叫哈喇味,其主要与坚果富含脂肪有关。众所周知,坚果富含脂肪,如松子仁脂肪油含量就占到约74%,每50克的核桃也约有31克脂肪。坚果中的脂肪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且以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为主,前者可以降低人体血胆固醇水平,后两者则有调节血脂、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坚果产生的油哈味的根源也在于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于不太健康的饱和脂肪酸(如猪油、牛油、奶油),不饱和脂肪酸从化学结构角度来看稳定性较差,因此很容易收到外界光、热、温湿度影响,一旦保存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坚果就会因油脂氧化而产生“酸败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油哈味。
囤在家里的坚果,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打开包装后又无法及时吃完,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就发生了油脂氧化。这时候,甭管它味道再好、营养再丰富,也不能再吃了。
因此,买回来的坚果一定要选择密封的玻璃瓶或铁盒进行储存,温度控制在15℃以下,如果室内温度过高,也可以在密封处理后放到冰箱冷藏,尽量减少与空气、水分的接触。
你,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