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齐国攻打鲁国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目标导学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表现出对自己深谋远虑的自信,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在鲁军刚获胜时,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认识。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目标导学五:把握人物形象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出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出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出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的美好德行。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
1.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2.以提问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曹刿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的智慧表现,感受先民寓于战争中的智慧。 |
不足之处 |
本文笔法精练,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加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