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众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时,身处于一个黑暗封闭的空间,相当于一次重回母体的行为,这种象征性的行为使得观众暂时摆脱了超我的控制;
另一方面,观众的行动受到了限制,只能面对唯一的亮块———屏幕,视觉锐化而其他感官功能相对退化,大脑思维功能丧失,自我也得以逊位,与之相伴的是本我的极度扩张,本能和*从而失控。
这种行为能力丧失、视觉能力增强的状态恰似6-18个月的镜前婴儿,观众———电影,与婴儿———镜子的关系也十分相似。
“如同婴儿只能将*投射到镜像上并通过想象以求自我满足一样,电影观众的*唯有通过银幕得到满足了。”
电影是观众一次想象性的满足,观众将电影中的人物想象成理想化的自我。
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观众都是普通人,如同电影《功夫》中的阿星一样,处于社会的底层,整日为生计忙碌,被人瞧不起。
但是他们心有不甘,在内心深处渴望成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发迹,甚至成为英雄。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得,电影却给他们提供了一次想象性的成为英雄的机会。
由于和主人公具有相似的处境,观众首先将自己认同于电影中的主人公,认为他就是当前的“我”,随着阿星身份的多次转变,观众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
当主人公最终脱胎换骨,成长为一位以一敌百、受人拥戴的英雄时,观众也仿佛经历了和他一样的成长过程,充分体会到了成为英雄的快感,在主人公身上,观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想象性满足。
当然,这也是导演周星驰的一次想象性满足。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好莱坞英雄系列电影,如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都来自于平民,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种类型的电影会久盛不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