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儒”字由左边一个“人”字和右边一个“需”字组成。顾名思义,“儒学”就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学问,“儒家”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儒学最早萌芽于“三皇五帝(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这一阶段是儒家的自发阶段,都为解决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做出杰出贡献。伏羲驯服家畜、建立渔猎文明,创立八卦;炎帝开始使用火,开始种植农作物,建立农耕文明,同时初创中药(著《神农本草经》);黄帝发明了“衣裳”,“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初步建立“礼乐”之美,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初立中医(著《黄帝内经》);尧帝为解决农业生产,发明最早的历法-尧典,创立了“禅让制”传位于舜;舜帝是中华民族“二十四孝”之首,创立了“以孝治天下”的先例,在韶山创作了“韶乐”,让孔夫子听得“三月不知肉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解决了上古时代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大的洪水问题,成功治理九大水系,形成九州。商汤是武力革命的第一人,打破愚弄百姓的“天命”之说;周文王在推演发明“六十四卦”,著《周易》;周武王推翻残暴不仁的商纣王;周公姬旦忠心辅佐8岁的侄儿周成王,“制礼作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做好国家制度、社会礼仪等全面的设计,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国家治理影响深远。
先秦古代圣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遇到问题的自发阶段,直到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系统整理、总结、提炼,自觉系统地创立了“儒家”学说。“国学”中“经、史、子、集”的“经”就是指的儒家经典著作,具体指“儒家十三经”。现在人们经常听到的“五经四书”中的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属于“儒家十三经”的内容;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不属于“儒家十三经”的范畴,因为“四书”都不是孔子所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收集孔子的言行编撰的,《大学》是孔子最小的弟子曾子所著,《中庸》是子思(孔子的嫡孙孔伋所著),《孟子》就是孟子所著,这一点人们很容易茫然。
孔子原本编撰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那为啥后世变成《五经》了呢?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后,对于采用哪种思想治国犹豫不决,于是就有了儒家代表淳于越与法家代表李斯的“儒法之辩”,最终秦始皇接受法家思想,重用法家李斯,对除历史、占卜、巫术、医学、农学之外的书籍都“拉闸烧之”,即历史上的“焚书”事件。“六经”中的《易经》(归为占卜类书籍)、《春秋》(归为历史类书籍)没被烧掉而完整保存下来。“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全部被烧掉了。古人读书都会背下来,所以“诗经”、“尚书”和“礼经”后世又读书人默写记录下来了;而“乐经”是乐谱,无法背下来,所以就永远失传了,由“六经”变为了现在的“五经”。
孔子其人、儒家“四圣”及儒家思想的发展,且看下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