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由商品的形态变化而产生的,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商品的形态变化是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即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换过程。
商品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消除这些矛盾,而是为这些矛盾的运动提供了解决的方法。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实现的,即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
商品的这两个形态变化就是商品所有者的两种行为,前者是卖,后者是买。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
因此,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商品——货币——商品,也就是W——G——W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
从这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内容来说,就是商品换商品:W——W,是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这种物质变换的结果一旦达到,商品交换也就结束了。
卖是从商品到货币(W——G)。这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这一形态变化是商品的一个惊险性跳跃,如果跳跃不能成功,商品生产者会遭受沉重的打击。
有了货币,张三的木梳不用去换实物了。假设在木梳的市场上,张三在卖出木梳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了3种情况:
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的商品仅仅是交换价值,只有把商品卖出后变成货币,才能取得一般的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
而货币是在别人的口袋里,为了让别人把货币从口袋里掏出来,商品就应当对货币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就是说,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是社会有用劳动的耗费,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是生产者自发形成的,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无法决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也就是不能保证商品都能变成货币。
买是从货币到商品(G——W)。这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也可以说是最终的形态变化。这个形态变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货币是社会公认的一般等价物,是绝对可以出让的商品。
如果考察商品的总形态变化,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总形态变化是两个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运动。
从商品所有者这一级看,是卖;而从货币所有者这一级看,是买。买卖不分家,W——G同时就是G——W。
与第一形态变化卖就是买一样,第二形态变化买就是卖。因此,一个商品的最终形态变化,同时就是另一商品的开始形态变化。
商品的这两个对立的转化,是通过商品所有者的卖和买这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来完成的。
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形成一个循环过程:首先是商品形式,然后是商品形式的抛弃即商品转化为货币,最后是商品形式的复归即货币转化为资本。
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也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商品之间直接交换,卖和买处在同一过程。
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之间并不是以物易物,他们必须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获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在这里,流通过程是持续的,它不会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后就结束,货币也不会在一种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后就消失,它将不断地停留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
例如,在木梳——货币——馒头中,先是木梳退出流通,货币补上它的位置,然后是馒头退出流通,货币又补上馒头的位置。
一个商品由另一个商品代替,而货币商品则留在第三人手中,流通不断地把货币渗出来。在这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发挥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各种商品不断地买卖、流通直接赋予了货币运动的形式,使得货币不断地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这就是货币流通。
每一个商品在流通中走第一步,即进行第一次形式变换,就退出流通,而总有新的商品进人流通。
相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却不断地留在流通领域,不断地流动。
货币好比是水,商品好比是船,有了水,船才能顺利运行;没有水,那就只能走旱船了;货币好比是润滑油,商品好比是机器,有了润滑油,机器才能正常运转,没有润滑油,那机器就工作不了;货币好比是电梯,商品好比是上下楼的人,有了电梯,人们上下楼既快又省力,没有电梯,那么就只能爬楼梯……
水的流动使船顺利航行,润滑油的润滑使机器正常工作,电梯上去下来,快捷地把人送到想去的楼层,货币的流通,使商品交换变得顺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