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昨天,艺术部的同事做了一个古典舞的网上教程,其中有一个舞蹈动作的说明,用了“一柞”这个词。
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字是个错别字,手的动作,怎么可能用木字旁?用提手旁貌似还说得通。
“一柞”和“一拃”,究竟哪个是错别字呢?
呵呵,居然都不是错别字,两个词意思居然还不一样。
“一柞”的解释是张开大拇指和食指两端的距离。
具体的出处是康进之的元曲《李逵负荆》第四折:“似这般好器械,一柞来铜钱恰便似砍麻秸。”
这里“柞”是第四声,和“炸”的读音相同。
“一拃”的解释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比“一柞”应该长个一厘米的样子。
“一拃”的出处是作家茹志鹃的小说《三走严庄》:“来全的爹,整天嘴里咬着一拃长的小烟袋,埋头干活。”
这里的“拃”是第三声,和“眨”的读音相同。
拇指和中指就是“一拃”,拇指和食指就是“一柞”,平时谁注意这个啊?!相差个一厘米,居然偏旁就不一样,读音也不一样。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小伙伴们惊呆了。
上海方言里有“一虎口”的说法,顾名思义,应该就是“一柞”。
这个词在官话中也有出处,一是元曲《阿纳忽》中的“双凤头金钗,一虎口罗鞋”,一是明末清初的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交过四月,打到人腰的麦苗,一虎口长的麦穗。”
上海方言里还有个“一哈口”(音)的说法,不知道对应的是不是“一拃”。
请高手释疑。
在网上查找的时候,还碰到一件趣事。
在“一柞”的条目中,有一个英语释义,One tussah。好吧,这个单词不认识。
再一查,是柞蚕丝的意思,跟柞树有关。当“柞”这个字用作树名的时候,读作“zuò”。
One tussah是个典型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到底是“一柞”呢?还是“一棵柞树”?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