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首先是“用户“,不是自己/亲戚/朋友的需求,而是真正面向未来的目标用户的需求。
其次是“现存”,用户不会对50年后、100年后甚至科幻故事里的产品买账,再炫酷、有趣,不能解决当下的需求,也没有意义。
再次是“问题”,问题不分大小,不分场景,只要是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需求,可以运用“痛点”、“痒点”、或者马斯洛模型等作为参考,协助定义问题的大小即严重程度;“需要解决的”,有许多问题并不需要解决,有的源于我们对用户认知的不足,比如我们认为凡是胖子都应该减肥,但肯定有许多胖子觉得这不是他们的问题;又或者现在单身青年特别多,于是就觉得婚恋产品肯定更加有市场,却没发现越多人在觉的单身挺好、成了不婚主义者。
这些都是我们强加给用户的需求,不是真实需求。
边际效益会骤降
对于外卖平台而言,用户最关心的是餐品完善程度和送达时间。前者来说,假如用户喜欢吃汉堡,那么 3-5 种汉堡店也许就能满足在汉堡方面的需求了,再提高200家汉堡店并没有意义;对于后者来说,从40分钟做到20分钟和从 20 分钟做到 10 分钟,对用户的价值显然是不同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超过这个满意边界,用户的满意度不会一点儿都不变,但变化程度会非常小,因此我们要关注并定义这个边界。
用户诉求 ≠ 用户需求
人们其实无法准确表达在真正使用产品时的需求,往往都是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而不是他们背后的需求,比如不表达“更快的交通工具”而是表达“更快的马”。
正如乔布斯所说,“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当用户在表达需求的时候,往往指出的是一些很实际的解决方案或是表面诉求——同样是减肥,背后的目标可能是为了塑形、健康或是获得尊重和欣赏。对他们来说,提供增肌方案就不如高端膳食套餐更能满足需求。
需求随场景而变
需求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时空约束条件的。许多人有玩游戏的需求,但在工作的时候就不会有;许多人有看文艺片的需求,但在心情不好时就不会有。
这里强调的实际上是我们关注需求要看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还要看用户的心流和心智。需求需要有主体,于是我们要关注目标用户的画像和心智。需要有其时空约束,于是我们要关注用户的场景和心流,也要关注用户的认知偏误。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就不多做解释了。放到这里是要求我们作为产品经理或者设计者,要时刻谨记考察需求在时空约束条件下的合理性。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
用户是需求的集合,指的是我们了解到的需求或者我们产品满足到的需求·,并不能代表用户的全部。我们要了解我们正在关注的需求,处于用户心智的是什么位置、占多大比重。
许多互联网公司在提到自己的市场规模时经常会以用户量作为标杆,这也通常是投资市场最关心的数据之一。
不过在简单的用户量背后,还要关心这些用户对产品的价值,以及反过来说,产品对这些用户对价值,只看获取到的用户数量,但不看用户和产品之间的紧密程度,就是我们覆盖的用户需求究竟是什么。
于是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更准确一些的标准去衡量用户的质量,那就是使用时长。产品的用户总在线时长=产品覆盖的用户量×每个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这么去比较,就可以看得出产品对于用户需求的覆盖度了。之前在微信和支
付宝移动支付大战之时,不少人都分析过,支付宝在日常线下消费场景的劣势在于,覆盖用户的使用时长实在是太短了。根据 2017 年中金公司的数据显示,微信当时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约 81.5 分钟,接近一个半小时,而支付宝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仅6.4分钟,相差近13倍,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因此线下场景中,微信支付在哪怕看似很严峻的线下支付中很快也开辟出了一大块市场。使用时长代表的是用户对产品的依赖程度,也是间接反映了产品掌握的用户需求,在用户所有需求中的位置。
深层的需求持久永恒
一个人表面上的需求是去健身房健身,背后的诉求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是减脂、有的是增肌。在这些背后,又会有各种不同的需求,比如我认识有的朋友 A 是追求女生失败,立志要变得更瘦、更帅,这是一种;有个比较胖
的同事B,是前段时间去体检,发现多项超标,为了健康要来减肥;还有的同学 C是为了锻炼出肌肉,去参加更多刺激项目。这些需求再背后,又可以归纳到人性里的社交需求、安全(健康)需求、娱乐需求。
对这些需求的拆分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方法论,无非就是多问一句“他为什么需要这个?”据说有一个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法则,就是无论任何事情,都连问6个为什么,在这种场景下倒是挺适用的。倘若有时候你会觉得“他居然会这样想,不可思议”,一般就是对用户需求的拆解没有那么清晰。认知用户需求时,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可以。意料之外是由于我们只看到了用户的表面需求;情理之中是我们看到了这个需求背后的原因。
当对用户需求有了多层次的拆解后,在每次做产品决策时,就要关注每一层的需求是不是都有效满足了,而不是只关注其中固定的一个层次的需求。当有的层次的需求彻底无法满足或者用别的途径能够满足时,我们的产品就会失效,例如朋友A追求的女生很快有了男朋友,那他可能一怒之下就不来瘦身了,这时候无论怎样去讲瘦身的好处都很难拉回他来;或者同事B发现自己的体质来说,健身的效果不够好,不如节食效率高,于是也可能放弃健身。
为什么说深层次的需求持久永恒呢?
我们任意反推一个用户的需求,都会发现需求更深的层次,并定位到本质需求。表面上看,抖音是这几年刚刚兴起的需求,且不说古代,就是十年前二十年前,都没有人有“用抖音看短视频”的需求,可是这个需求的底层逻辑是“打发时间”,就这个需求而言,古代人可能用乘凉看戏解决、近代人用听收音机看电视解决,当代人用抖音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判断用户价值
正如俞军老师之前所说,所有新体验都有旧体验。满足同一本质需求的新旧产品之间往往会出现用户时间的争夺。以抖音为例,其“旧体”并非其他短视频产品,而是同样填充碎片时间的手机游戏。
根据咨询统计机构的数据,新旧体验的更迭还需要考虑迁移成本,微信难以替代,并非难以打磨新的社交产品,而是因为迁移在微信上已经存在社交的关系网成本很高,因此在用户价值这个维度就会打折扣。
迭代思维:最小成本验证,复盘迭代
以最早版本和最新版本的微信页面为例,虽然界面差别不大,但功能却差异悬殊,最早的微信没有组群,没有表情,没有语音,但通过这种最小成本的文字聊天产品,获取一部分早期用户,并通过与这些用户的沟通、交流慢慢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