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画像
◆ ◆ ◆
南国一隅 隐居千年
撰有自称“不知何许人也”的《五柳先生传》的陶渊明,其身世之后子孙后代记叙不详,引起后世无数文士史家好奇并追溯。无独有偶,在平乐县生活着数万陶姓人家,由于移居始祖陶英公以上的世系不清,也成了“不知何许人也”的一族。
虽然,在他们家谱中清晰地记载先祖“陶渊明”的名字,却没有详细的世系序齿。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和祭祀习惯、家史资料,似乎与陶渊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附庸,还是巧合?他们来自何方,是否就是晋朝赫赫有名的大诗人陶渊明的后裔,引起了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兴趣。
平乐县陶氏家族,人口约2.5万人,大多居住在平乐县南部与贺州市昭平、钟山交界的阳安、青龙、张家、同安、源头等乡镇村屯。陶姓人家大都是一姓独居,有的村屯人口达六七千人,且大都居住在依山傍水之地。
陶村门楼
走进这些陶家村屯,只见民居错落有致,石板街巷,门楼祠堂,古风犹存。家家户户厅堂上的供台,纯一色写着“五柳堂”或“浔阳郡”,并有一副对联为“百门望重书香远,五柳名高世泽长”。
特别是他们讲的一口独特的语言,在南方各地极为少见,当地人称为“土话”或为“百姓话”。这种方言与目前的平乐县城和北部乡镇居民通用的语言——“官语”(西南官话语系)大相径庭。
与两广的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湘方言等南方语种均无联系,也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瑶话)及壮、侗语族(壮话)毫不相干。这种方言流传的范围在平乐县只有阳安、青龙、张家、同安的大部分以及源头、二塘、桥亭乡的一部分人使用。在这些地区又以陶、李、莫、翟、宾、欧姓的语言为正宗。
陶村童乐
根据陶氏族谱记载,平乐的陶姓人家是唐朝后期从山东迁至而来。始祖陶英系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战功奉命职守青州府,后升兵部侍郎封太尉。
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粱率莫、翟、宾等将校远征昭州。大军兵不血刃,平定了动乱。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廷变故,朱温易唐为梁。陶英等将士奉命留守昭州。
陶李将士不愿为梁作臣,遂辞官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南部的“莲塘村”(今阳安乡的陶村),成为平乐这个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此后,五姓人家相互联姻,世代繁衍。
他们从北方带来的语言也就在南方一隅保留了下来,经与当地语言的相互同化,并经历史演变而形成现在独特的地方语言。
后经有关专家考证,这种方言属我国唐宋朝时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只不过是由于先祖们南迁隐居平乐后,使它也远离了外界,而“不知魏晋,更不知有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