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影响,很多人对孙悟空这一形象印象深刻。小说开头便写道,东胜神洲有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花果山,山顶有一石,受日月精华,生出一石猴。石猴因成功闯水帘洞,被山中群猴拜为“美猴王”。
孙悟空起初是以猴形出世的,后拜师习得本领,大闹天宫,最后随唐僧西天取经。我们知道,《西游记》是神魔小说,里面妖魔鬼怪众多,涉及飞禽走兽,鸟虫鱼虾,为什么孙悟空的形象非得是猴呢?孙悟空的形象又是从何而来呢?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猿猴最接近于人类,善通人性,智力发达,肢体灵活,实在是塑造孙悟空形象的不二选择。
事实或许部分这样,但又绝非仅仅如此。吴承恩塑造孙悟空这一形象时,至少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是水怪无支祁。无支祁是我国神话中的水怪。无支祁是尧舜禹时期的奇妖,《山海经》载“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无支祁形似猿猴,白头青身,塌鼻子,凸额头,火眼金睛。无支祁至善至恶,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经常为患江淮,祸害百姓;另一方面,则是民间正神,素有孝名,广受祀奉。无支祁的形象出现后,后世广为流传。在唐代异书《戎幕闲谈》、北宋小说《太平广记》中,韦绚、李昉等文人进一步丰富其形象;在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吴昌龄更是将其与孙悟空联系起来,乃至有了“无支祁是他(孙悟空)姊妹”的说法。对于纪实小说、元杂剧,吴承恩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不可能漏掉了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无支祁,将其塑造成孙悟空想来也是情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