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唐代高僧悟空。悟空俗名车奉朝,陕西泾阳县人,早年从军。公元751年,车奉朝随内侍省张韬光出使西域,返回中原途中,因病留在犍陀罗国养病,病愈后便皈依佛门,法号“法界”。公元764年,车奉朝游中天竺国,归唐时,带来《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及佛舍利等圣物,德宗皇帝赐法号“悟空”。悟空取经虽在玄奘之后,但其事迹在民间流传很广,后世逐步将取经、悟空与猴联系起来,更有人将其视作孙悟空形象的原型。
三是西域胡僧石磐陀。在安西东千佛洞中有两幅形象逼真的玄奘取经图,里面就出现了一个满脸毛发、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猴形人身着远行装,牵马而立。根据敦煌学学者段文杰的研究,猴形人就是西域胡僧石磐陀,也是孙悟空的原型。玄奘西行取经时,途径瓜州时,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追随左右。石磐陀因是胡人,体毛发达,很容易被人错认成猴子。此外,“胡僧”与“猢狲”在发音上多有相似之处,这些都是孙悟空形象的必备元素。
无论是无支祁,还是高僧悟空,亦或是胡僧石磐陀,都是本土形象。除了本土说之外,胡适等人则认为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印度的哈奴曼。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四脸八手,曾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解救王妃悉多,烧毁魔王的楞伽城,并救治罗摩的伤兵。哈奴曼功劳很大,后被赐予长生不老之术。不仅在印度,而且在东南亚诸国,哈奴曼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比较遗憾的是,哈奴曼属于印度教中的神猴。历史上我国广受印度佛教影响,崇尚众生平等,又如何接受了印度教的神猴呢?所以,这一点是存疑的。正因为此,神猴之说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
除了“本土说”、“外来说”之外,还有人认为是两者结合的产物。作为一个虚构的神话英雄,孙悟空形象尽管无法确切探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来源应该是多元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在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或许能很好地诠释这一点。
参考文献:《泾阳县志》,钟雯《孙悟空形象原型研究与石磐陀》,卜松竹、宋敏《孙悟空原型是哈奴曼猴?这一说法最早由胡适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