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狮舞以揭阳榕城南门孙氏的青狮最具特色。青狮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它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民间就有“青狮白目眉”和“狮王”的美誉。青狮狮头硕大沉重,最重的有20多斤,动作幅度大,一般人舞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所以,青狮的舞狮队员都必须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需较高的武术造诣。
青狮有史以来就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在潮汕,只要是国家庆典、神诞祭典、春节开业、进宅奠基、迎神赛会等各种活动,都有舞青狮的习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2011年6月,揭阳青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奋发昂扬 ·
布马舞
布马舞又称“竹马舞”,是饶平县一种较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其由来与“泥马渡康王”传说有关。相传,康王赵构在躲避金追兵时,一只泥塑之马化成骏马,驮着康王渡河,躲过金兵围堵。后来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定都当皇帝,于是,百姓就把泥马视为神物。江西饶州(今上饶)陶瓷师傅捏制了一些泥塑马,大的有3尺长,小的不到1尺长。这些泥马一运到临安,便销售一空。临安的富户,纷纷用绸缎装饰泥塑马,供放在厅堂,祈求吉祥如意。南宋末年,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状元,饶州人引以为豪,“于元宵以娇娃巧扮状元,坐于彩缎布马上,供众观赏”。宋末元初,饶平瓷乡九村请饶州陶瓷工艺师来传授制陶技术,布马舞随之传入九村。
布马舞从饶州传入时,有一只曲子《状元游街》。所谓“状元游街”,是指文天祥抗元有功,皇帝赐其与同科榜眼、探马携各自夫人及一名童子策马游街,以示庆贺。艺人将“状元游街”用布马舞演绎出来,更是春风得意,光彩荣耀。于是,布马舞在九村成为每年春节、元宵的压轴节目,每次游行,到处一片热闹欢腾。
饶平布马舞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活动。1990年参加汕头第四届迎春联欢节开幕式《潮汕跃马》文艺晚会;1999年参加澳门回归庆典仪式;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活动。2004年饶平县被授予“布马舞之乡”;2006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蜿蜒矫健 ·
蜈蚣舞
蜈蚣舞始创于澄海西门乡。相传光绪年间,澄海西门乡人、建筑嵌瓷师傅陈成锦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屋梁掉下蜈蚣获得灵感而创制。职业特性使陈师傅对造型艺术较为敏感,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他设计制作伸屈自如可供舞耍的全长20米的“蜈蚣”,并与其好友石文勇(南澳人)共同设计出融入南派武功的舞蹈动作,表现蜈蚣这种环节动物爬行的特殊神态。经陈氏三代艺人不断改进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气势雄浑,刚柔相济的动物舞蹈。
蜈蚣舞的表演形式属于“形儿舞”一类,共有18位演员,其中1人为舞珠者。蜈蚣珠直径80公分,罩一藤制几何图形外壳,余17人依次序分别藏身于“蜈蚣”形儿内饰演“蜈蚣”。
蜈蚣舞最适合夜间表演,当13-18节硬框内一齐点燃烛火,整条“蜈蚣”通透灼亮,双目精光熠熠,尾部高高翘起的红剪状尾巴摇曳生姿,加上点燃花炮,焰火冲天,锣鼓助威,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蜈蚣舞因其独特的乡土风味、高超演艺而蜚声海内外,载入史册。1926年国民革命军东征军进驻汕头市时,应邀献演,蒋介石与其母亲观看后,授予三枚铜牌嘉奖。1936年赴香港参加英皇加冕庆典。2000年2月参加新加坡第 28 届妆艺大游行。200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铜奖。2008年,蜈蚣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刚劲有力 ·
鲤鱼舞
鲤鱼舞源自唐代,从宋代开始就在潮州民间流传,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