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出现于西周时期,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地区,源于先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又称“陕西梆子”,其内容多以表述朴实厚重的历史忧患,以及忠、孝、节、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为主。它的表演特点正如古代秦人的性格,慷慨激昂、苍凉豪放、朴实粗犷。
关于秦腔的起源,可以从《诗经》里的文字一窥端倪,在《秦风·无衣》中记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先秦时期,关中地区人民用方言语音演绎的歌舞曲目,应该就是秦腔的原型。
诗经
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于渑池相会,期间蔺相如曰“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这里的秦声指的就是秦腔。
秦腔真正作为独立剧种,至少在明代正德以前。这一点在陕西凤翔发现的传统木板年画中得到了证明,其中也发现明正德九年(1514)的秦腔《回荆州》戏画。同时,在正德年间刊行的《苑洛乐志》《乐律举要》等著作中,亦有关于秦腔的零星记载。说明最迟在明代正德年间以前,已经有秦腔的班社演出,甚至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