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照
秦腔⼜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源于西秦腔,如今流⾏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肃、⻘海、宁夏、新疆等地。⼜因其以枣⽊梆⼦为击节乐器,所以⼜叫“西秦戏”、“梆⼦腔”,俗称“桄桄⼦”(象梆⼦声),是四⼤声腔中最古⽼、最丰富的声腔体系。秦腔开创戏曲⾳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腔系统的⺟体。现在北⽅各地梆⼦戏虽然⻛格与秦腔有很⼤不同,但在⾳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秦腔的历史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肃⼀带的⺠间歌舞,并围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化中⼼⻓安发展。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播于清。清康熙年间,陕西泾阳⼈张⿍望写出《秦腔论》,此时的秦腔早已发展成熟。到乾隆年间,魏⻓⽣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直接影响各地梆⼦声腔的形成。1912年,易俗社成⽴于西安,专演秦腔,锐意改⾰,推出众多新剧,并吸收京剧等剧种的⽅法,唱腔从⾼亢激昂⽽趋于柔和清丽。
二、秦腔特点
秦腔唱腔分欢⾳、苦⾳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板式有慢板、⼆六、代板、起板、尖板、滚特点板及花腔,其中拖腔尤富特⾊。主奏乐器为板胡,发⾳尖细⽽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怪之⼀。⻆⾊⾏当分为四⽣(⽼⽣、须⽣、⼩⽣、幼⽣)、六旦(⽼旦、正旦、⼩旦、花旦、武旦、媒旦)、⼆净(⼤净、⽑净)、⼀丑,计⼗三⻔,⼜称“⼗三头⽹⼦”。
三、知名艺人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
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
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任哲中,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华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和家彦、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