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漂泊在夔州,无所事事,一天他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古诗篇《武侯庙》,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武侯庙
全诗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
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
辞后主: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师北伐,行前作《出师表》向后主辞行。
南阳:诸葛亮出山前,曾隐居于南阳垅庙。
武侯庙
古庙里的诸葛亮绘像已经剥落,寂静的山间只有草木徒长。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可惜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不能再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诸葛亮
这首诗作于唐大历元年(766年)。诗人见到破败荒凉的武侯祠,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遗”和“落”,描绘了古庙壁画剥落的情景。一个“空”字,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生长茂盛,可见人有人前来祭拜。想当初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他的遗庙却是如此空寂荒凉。
面对此情此景,诗思飞绪千古,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刘婵时的慷慨陈词。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归隐南阳了。“犹闻”二字,写出诗人瞻仰诸葛亮遗庙,思绪万千,诸葛亮的所行所为,在诗人的脑海里翻腾,一下子拉近了诗人与诸葛亮的时空距离。“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诗人巧妙地将情景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道尽诸葛亮的无限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