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627年到公元649年,总共22年时间,这段时间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时期,在这期间、封建统治较为开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秩序稳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目睹了强大的隋朝怎样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中分崩离析,因此他时时注意以隋朝的灭亡为教训,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他常常说:“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唐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不得不对人民作出一些让步。
在经济上,唐太宗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凡 18 岁以上的男子、分给口分田 80 亩,永业田 20 亩。口分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另行分配;永业田则归农民所有,可以买卖或传给子孙。与均田制相适应匹配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租是指每年纳粟二石;庸是指每年服役20天、可以让农民纳绢代役,调是指每年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唐太宗对租庸调制没有进行重大改革,但是在即位后他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他尽量减少摇役的征发,即使非征不可的徭役也多改在农闲时征发。如公元 631 年,皇太子承乾年满 13 岁、需要举行加冠典礼,这样要征发各地的府兵作为仪仗队。唐太宗认为当时正是农忙的季节,不应该影响正常农事,于是下诏将冠礼改在秋后农闲时举行。
唐太宗还很重视兴修水利,朝廷设有专门的官员以“掌天下川渎坡池之政令”,另外还命各地兴修水利。他还经常派使者到各地考察官吏劝课农桑,以百姓之忧为忧,其中最典型是他吞食蝗虫。
公元 628 年长安大旱,发生蝗灾。有一天,唐太宗视察灾情,随手捉住几只正在地里啃食禾苗的蝗虫,说:“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我一人。尔其有灵,当食我心,无害百姓。”说罢,便要生吃手中的蝗虫,众臣急忙劝阻,唐太宗又说:“朕所期望,是移灾于朕,谈什么避免疾病!”于是将蝗虫吞于腹中。
在唐太宗的积极的经济政策带动之下,贞观年间人口增加,生产也不断发展。
在政治上,唐太宗总结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了适当变革。唐代时的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