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同事儿子五年级,她说,每次拿到儿子试卷,都感觉要爆炸一样。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题,反复讲过、练过,还会做错!”
为此,她专门加了孩子班里一位学霸妈妈的微信,准备虚心求教。
哪想人家回复:“我们没怎么管啊,都是孩子自己学。”
这下,她心里更不平衡。
本想学学人家奋力托举,没想到别人毫不费力。
现在,她看着自家孩子,心累的吔,“马上小升初了,还这么不开窍、不上道,难道真的是智商差距?”
我提醒她,可千万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学霸家长可能现在确实没管,但人家早把力气用在了前面。
脑科学家证实,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好奇心、专注力、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紧密相关。
长大后能成为学霸的孩子,小时候普遍有这5个特征。
家长们可以对照检查,看看孩子的“学霸潜力”;没有的,赶紧重视、培养起来,相信依然能养出省心、优秀的孩子!
“学霸”潜力一:超强的好奇心
密歇根大学研究者曾对6200名儿童的出生、成长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好奇心可以预测一个孩子的成绩。
好奇心越强,孩子学习成绩越好。
博主@北大小钢牙,是北大本硕连读的学生。
她说,进北大后,周围人最大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很多人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她也是。
上中学那会儿,老师上课讲一道题,没听明白,很多同学都不问;但她呢,一定要把每一个问题弄懂、搞透。
有时,老师都被她问烦了,问得答不上来。
后来,她成了那所中学10年来,唯一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学习不主动,没有专研精神。
但《养育的选择》中说,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学习力。
只是有时候,家长的反馈方式不对,把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给扼*了。
前段时间,和表妹聊起一件小时候的事,我没想到,这件事对她影响很深。
一次亲友聚会上,上小学的表妹突然问,“为什么太阳是从东边升起?”
结果引来全家人的嘲笑。
姑姑批评她,一天脑壳不知道在干啥子,心思不放在学习上,“太阳不从东边升起,难道从西边吗?一天竟想些没用的。”
后来,表妹说,她之后再也没有向大人问过任何问题。
其实,当时爱钻牛角尖、爱问问题,并不是什么“蠢”事,恰恰是我们爱探索、有求知欲的表现。
脑科学家迪昂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那学习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情绪。
大脑会更活跃,可塑性更高,学得更快。
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更主动,更投入,那首先就得让孩子拥有一个求知若渴的大脑。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让孩子自我驱动的最好方式!
“学霸”潜力二:超强的专注力
有个令人震惊的实验,叫做“看不见的大猩猩”。
科学家们邀请受试者观看一段两队人打篮球的视频,同时让他们数清楚,穿白色球衣那队人传球的总次数。
这样简单的任务,只要集中注意力就行。
但不可思议的是,大家虽然数清楚了传球次数,然而,有50%的受试者没有注意到,球场上,居然一直有一个横冲直撞的“大猩猩”存在!
科学家们在扫描受试者眼球时还发现,好几次受试者眼睛都对准过“大猩猩”,但因为他们大脑有另外的“目的”,便对大猩猩“视而不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只有注意到才能学到。而专注力就是使用注意力的能力。
专注力好的孩子,大脑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同时屏蔽干扰;
但专注力不好的孩子,他们使用注意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就会相对弱很多。
所以,对于这类孩子,即便我们把人按在那儿,眼前的知识,对他而言也可能相当于不存在。
那怎么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呢?
第一,要注意保护。
家长少指导、少打断,不吼骂,才不会破坏孩子原有的专注力。
比如,孩子正努力拼一个模型,家长不要看着不对,就忍不住指导;孩子拿起绘本,正看得起劲,家长就别一会嘘寒问暖,一会端盘水果过去。
有些父母,孩子正忙自己的,想起个事,就非要把孩子喊答应;没搭理,就直接吼,“没长耳朵吗”;作业做不好,也骂“你猪脑子吗”……
这些行为,都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第二,用“正念”的方法,训练大脑关注当下。
“正念”是一种基于科学研究的休息方法,它同时被脑科学家证实,可以有效提升专注力。
方法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正在做的事情。
(图片来源:《高效休息法》)
比如吃饭时,好好感受食物的口感、触觉、唾液变化;走路时,关注关节的活动,脚和地面的接触等。
这样既可以摒除杂念,让大脑充分休息,还可以,让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第三,和孩子玩“舒尔特方格”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