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让孩子按顺序点数方格中的数字,数得越快,说明注意力越集中。
反复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霸”潜力三:优秀的阅读习惯
一个清华学霸说:
他小时候很爱看书。
有次,老师讲苏东坡。
同桌读到“身似已灰之木”,就吐槽说:“苏东坡这人也太丧了吧!”
但他却一下子思接千古,感受到灵魂的震颤。
因为,苏东坡这句诗,出自庄子的《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说的是,人生要追求“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的境界。
意指,没有欢喜也没有厌恶,没有恐怖也没有哀伤。
只有丧失“我”,才能突破“我”;只有进入“无我”境界,才能融进天地大道之中。
他不但不觉得“丧”,反而对苏东坡的超然境界,心生敬佩。
你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有没有阅读积淀,孩子进入的,完全是天差地别的学习境界。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集中精力搞学习,不允许孩子看闲书,其实反而不利于孩子提升学习成绩。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认为,课本知识既抽象又概括,学科之间切割得很严重。
孩子学起来,如果没有背景知识,没有丰富的细节,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就更别说融会贯通。
反而是有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他们的视野够开阔,积淀够丰富,更容易调动经验去理解,去输出。
家长们想要培养一个学霸孩子,就得先培养一个小书虫。
“学霸”潜力四:良好的抽象思维
前几天,和小区一位家长闲聊。
他说,自家女儿就是小书虫,坐得住,学习也用功,就是数学,太恼火了。
“语文一直很好,但一到三年级,数学就跟不上了。一做数学题就哭,怎么教都教不会!”
他觉得数学能力,多半靠天赋。
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会偏科,或者遭遇“三年级现象”、“初二滑坡”。
家长就认为,是孩子不够聪明,学习没方法,天生不擅长某个学科……
但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说,相对人类基因的数十万年进化,数学运算和文字阅读出现的时间很短,并没能成为人的本能。
孩子遭遇学习困难,是学科难度提升后,接受抽象知识的“天然困难”,并不是因为笨。
那些学霸孩子,之所以能变“不擅长”为“擅长”,是因为在学习和生活间,建立了思维通道,有超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那怎么帮助遇到困难的孩子理解抽象符号,提升思维能力呢?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一书中指出:
“想要理科学得好,可以不断尝试带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抽象概念。”
比如,孩子小时候,教他认电梯上的数字,再对应上楼层;吃饭时,请他按照人数,分配碗筷、食物。
大点了,在搭积木时,让孩子思考力的原理;看到路上的汽车,可以一起聊聊坐标系……
这样将生活细节和学科知识建立链接,孩子才能在遇到抽象概念时,感到熟悉,真正理解学这些知识的意义。
当然,在生活中,多练习观察、归纳、假设、推理、讨论、表达……这些行为本身,也是在提升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