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咚咚喹(田仁利摄)
有关湘西土家族族源,有巴人说、土著说、賨人说、乌蛮说等诸说。尽管诸说并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先秦至今两千多年间,土家人一直生活在湘鄂渝黔边的万山丛中,再没有大的迁徙,大约自五代以后,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即今天的土家族。
● 廪君蛮
古代巴人的一支。廪君蛮之由来在汉刘向《世本》中有详细记载。秦汉时主要居住在巴郡、南郡(今重庆市、川东、鄂西地区)一带,故又称“巴郡南郡蛮”。传说有巴、樊、瞫、相、郑五姓,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廪君是巴人最早的部族首领。关于他的事迹传说,在《世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和《晋书李特李流载记》等史籍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载。据《世本》记载,后来巴氏廪君的势力逐渐发展,率领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沿夷水(今清江)向东发展,到盐阳(今湖北恩施),射*征服了盐阳女部落,后又向川东扩展,控制了这一地区。这一传说反映了巴人的早期历史发展过程。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梯玛神歌(曾祥辉 摄)
● 八 蛮
古族群名。又称蛮、六蛮、百蛮、南蛮。是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分布于楚国西北部,多住于深山峡谷,以种植水稻谷物为生,手工艺亦较发达,以金银做装饰,用虎皮做衣楯。性勇悍,擅长弩射。自魏晋南北朝以后,遍及今湘鄂豫皖赣川黔滇、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保靖县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是中国上古史中南蛮的一支,人称八蛮,蛮头是八部大王。据碗米坡镇水坝洞(首八峒)八部大王庙碑载:“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讳八部者,盖以咸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可知八部大王就是当时土著部族的头人,即酋首,他能以德威使周边八个部落臣服,故被尊为八部大王,他统率的部族因而也被叫做“八蛮”,成为土家族的先祖。
首八洞祭祖(龙杰 摄)
● 五溪蛮
东汉至宋时对分布于今湘黔渝鄂四省市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水经注》载,五溪包括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但历代史学家对五溪的看法不一。一般认为五溪地区是指整个沅水流域。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以染织著称。西汉初曾有在此地设置武陵郡。东汉时不断举行起义。后逐渐南迁。与今土家、苗、瑶、侗、仡佬等族有渊源关系。在李贤注《后汉书》引《荆州记》最早见到关于五溪蛮的记载:“县南临沅水,水源出牂牁且兰县,至郡界分为五溪,故云五溪蛮。”其他史书中也有记载,《南史·夷貊传下》:“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
土家族婚俗(龙杰摄)
● 溪州土著
指一直繁衍生息于古代溪州(大约相当于今湘西州中部和北部)的早期土著居民。有关溪州土著的族属至今无考,人们仅以其所处的时代作简略的划分。据现在的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古代溪州这块土地上最早出现人类遗迹的大约距今17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自此以后,湘西这片土地上的人口繁衍从未断绝,一直延续到今。尽管10多万年来,人口的迁徙融合不断,但我们相信,原始土著居民的后裔也应该得以一直延续下来。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有的解释为“本地人”或“土著”,由此可以推测,这些原始土著居民当融入后来的土家族这一族群之中,成为真正的“毕兹卡”——土家族人。依据土家族人至今依然流传的原始戏剧的活化石毛古斯的表演,那些被称之为“毛古斯”的先民们,草服荆冠,击石拊石,学者们认为,他们就是溪州原始土著居民生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