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人自称“毕兹卡”。“卡”具有“人”“人群”“家”“族”之意。“毕兹”何意?有人认为是本地人,有人认为与羌戎图腾“伏羲”一致,有人认为是一种特别的网,有人认为与古代賨人的自称“
孳”一脉相承。在汉文典籍中,土家族有多种历史称谓。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毛古斯舞(卢瑞生 摄)
先秦称“廪君蛮”“板楯蛮”“賨人”,秦以下称“巴郡南郡蛮”“武陵蛮”“五溪蛮”等等,唐宋称“溪州蛮”“天赐州蛮”“奖州蛮”“辰州蛮”等,将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统而称之。宋代始有区别于他族的“土兵”“土丁”“土人”等称谓,由“蛮”而“土”,成为有着自己独具特征的较为稳固的族类及称谓。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摆手舞(张伟权 摄)
元朝土司制度建立之后,史书中有了“土民”的专指,与“苗民”“客民”分列并举。“毕兹卡”的“卡”在民间更多的理解为“家”。与“土民”相对应,民间出现了“土家”这一口头用语。较早见于文字的,恐怕是永顺人彭勇行(1835~1892)的“竹枝词”:“新春上庙敬彭公,唯有土家大不同。各地咿嗬同摆手,歌声又伴呆呆都。”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织锦技艺(龙山县非遗中心提供)
关于土家族族源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始有文章涉及。50年代民族识别中,出现了一批关于土家族来源的专论和调查报告。80年代后,掀起了对土家族源流研究的热潮。90年代后,对土家族源流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