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4年,26岁的冯小刚为爱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他爱上了文工团的一个女孩,但女孩父亲不同意,还把他送上了部队精简名单,想来一招釜底抽薪,以此永绝后患。
冯小刚为爱执著,直到被精简了才发现,这特么压根儿就是一场误会!
原来女孩爱的压根儿不是他,而是民航的一个小帅哥。冯小刚在她这里只是一块“挡箭牌”。女孩声东击西,心上人金蝉脱壳,冯小刚的心却被射成了刺猬。
这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爱情乌龙”,让冯小刚阴错阳差地成功从部队转业。
等待分配时,冯小刚在北京西直门看过一阵仓库,人称“西梁太守”。后来转业通知下来,冯小刚去了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的工会,*是文化宣传的老本行。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冯小刚在北京城建遇见了两个很重要的人。
一个是出身总后勤大院,根红苗正的郑晓龙。另一个是来城建探亲的小护士张娣。
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郑晓龙的帮助下,冯小刚顺利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上了美工。
那段时间,冯小刚白天给郑晓龙跑腿、打杂,晚上给张娣暖被窝,累并快乐着。
这一年,王朔也忙着跟刚认识的女大学生沈旭佳,在北京舞蹈学院女生宿舍累并快乐着。此起彼伏间,王朔的灵感喷薄而出,在《当代》上发了一篇《浮出海面》。
第二年,郑晓龙在海南拍《大林莽》时,看到这篇小说,随口说了一句:“嘿,真特么孙子”。一旁的冯小刚接过杂志,看了一眼,也附和说:“太特么孙子了!”
后来,在郑晓龙的牵线搭桥下,冯小刚认识了王朔,他在自传里这么形容:
“抬头望见北斗星”。
二、
1988年,王朔有四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史称“王朔年”,王朔意气风发地跟发小叶京说:“中国电影,哥们儿以后平蹚。”
第二年,郑晓龙拉着手感正热的王朔,策划了一部神剧《渴望》。《渴望》播出后,收视率超过90%,万人空巷,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里程碑。
《渴望》的成功让郑晓龙信心倍增。他带着《渴望》的原班人马,又从《青年文学》拉来编辑马未都,趁热打铁要再做一部喜剧,就是《编辑部的故事》。
一开始,郑晓龙让所有编剧自我发挥,每人写两集剧本。结果发现,只有王朔的本子达到要求,这让郑晓龙有点头疼。
就在这时,冯小刚私下找到郑晓龙,递上了自己写的两集剧本。
郑晓龙没想到这个小美工还会写剧本,看了两眼后发现他写得还真不赖,就把他分给王朔,让两人一起弄剧本。
剧本好不容易写完了,却突然传出一个坏消息:剧本丢了。
那个年代,电脑还没普及,剧本都是手写。几十万字的剧本丢了,重写一遍,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吃的苦。
但冯小刚自幼就不是一般人。他自告奋勇说自己能写,然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的重写了一遍。
看见冯小刚这么玩命,王朔放话给郑晓龙:“如果《编辑部的故事》没有小刚的名字,我也不干了。”
于是,《编辑部的故事》编剧那一栏,这才有了“冯小刚”三个字,拉开了他事业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