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月亮》这首歌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传唱大江南北。说起这首歌,也许你会脱口哼唱几句,也许你会说出众多演唱者的名字,然而,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李海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创作了大量通俗歌曲,其中一些传唱至今。甚至有人说,他是内地的流行音乐教父。记者近距离专访了李海鹰,听听他《弯弯的月亮》之外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常常被认为是中国流行音乐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一波波流行浪潮中,这首《弯弯的月亮》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传唱广泛。演唱者刘欢因此一曲成名。但大部分人不知道写歌的人。
记者:你创作了《弯弯的月亮》,刘欢唱红了,大家都知道刘欢,但并不知道李海鹰做的,你会不平衡吗?
李海鹰:没有啊,没有不平衡,所以我少出媒体的,我自己都不出的,我那个微信基本上没发过东西的,公众号,微博基本上是死的。也不是刻意低调,觉得这样也可以嘛,没必要变成公众人物嘛。
李海鹰走红在1989年。此前他在唱片公司编曲,把港台流行音乐的片段扒下来重新组合,拿给不同的歌手演唱;更早之前他在部队文工团拉小提琴,邓丽君、柴可夫斯基都曾是他的灵感缪斯。直到有一天他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着电视,浮想联翩……一首婉婉动人的江南小曲诞生了。
李海鹰:一个遥远的,特别美丽的,一个农耕时代的那种,一个很纯洁的一个图画。它那个旋律本身其实也是很生活化的,你看把旋律去掉,就摇船嘛,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很多水上人家的妇女,有些是年轻的,背着一个孩子,背在后面,就在划双桨,这完全是一种童年记忆写出来的东西。”
如果没有《弯弯的月亮》这首歌,可能李海鹰还会和珠江三角洲众多编曲人一样埋头于商业唱片制作中。当时,一首成名曲给职业创作人打开了一扇门,22岁的李海鹰迅速成为流行音乐创作界的前沿人物。于是有人开始向他约稿,为不同的影视剧和晚会写歌,曲风多样。
《我的爱对你说》带有江南的细腻,《走四方》带有西北的奔放,《过河》带有浓厚的二人转风格,《七子之歌》谱出了诗歌原本的沧桑赤子心。这些歌曲,让李海鹰成为走红的标杆。不过,最受追捧的依然是那首弯弯的月亮。
李海鹰:数起来吧,几乎都是命题的,那肯定啊,人家要约你稿,但《弯弯的月亮》是没有考虑任何人,所以第一个试唱的人不是刘欢,是陈汝佳,陈汝佳一唱完以后,我觉得好像不是很好,我第二天就找刘欢,他唱完的时候其实我也没觉得很好,但大家都很喜欢,那就这样了。
记者:这和我听到的不一样,你不是对歌手是很严格要求的一个人吗?
李海鹰:不是,其实创作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比如说刘欢并不是在我心目中的声音,应该是一个英国歌手,很沙哑的声音,刘欢说你这个唱不了假声,这样吧,在中间加一段吧,中间那段假声是刘欢自己加的,那个花腔是他自己加的,他创造的。
刘欢只唱了那一次花腔,恰恰成就了这首歌最经典的版本。李海鹰喜欢这种瞬间的创意。创作者赋予一首歌曲最重要的灵魂,不同的演绎方式把它诠释出不同的情感样态,艺术的生命力因此变得绵长宽广。
有人说,一个通俗歌曲作者,这一生要是能写出一首传唱一时的歌曲,已经相当不得了。《弯弯的月亮》不仅成为刘欢、毛宁等歌手的经典曲目,在香港也被重新填词,吕方演唱的粤语版也在香江广为传唱。后来有人评价它是中国流行音乐界几波热度流行过后,走向沉静内敛时期的代表作品,甚至称得上二十世纪中国流行音乐最具经典意义的作品之一。盛名之下,作者李海鹰还能再次超越吗?
花甲之年的李海鹰站在指挥台上,依然带有南方人的柔和气质,他和云南本地的聂耳交响乐团是首次合作,乐手不熟悉旋律,他会温和地纠正。他的交响乐作品很大一部分取材于自己早年的流行歌曲。
53岁时,李海鹰选择重返校园,去跨越从流行音乐到古典音乐之间的这个巨大门槛。找名师学习创作,去维也纳游学采风,甚至会每天花16个小时埋头于创作。有人说,他要把“阳春白雪”的交响乐和“下里巴人”的流行乐结合起来。
如今他在这个指挥台上站了十年,依然还算是一位“新人”。
在别人退休的年纪,李海鹰选择重新出发,他搭乘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列快车,又从不去追赶潮流。他用最简单的音符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从摇船的节奏中,广场舞的脚步里寻找灵感的来源。他相信属于大众的流行没有风格,更经得住几代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