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陈欢欢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当你对着一双秋水剪瞳潋滟波,是否会心神荡漾思绪摇曳无语凝噎?再或者,当明眸相对温情脉脉诉衷肠,你又是否能神思清明,醍醐灌顶,字字珠玑?
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当我们与人交谈时,很难看着对方的眼睛把话说下去。人们通常认为,说话时避免眼神接触是怕尴尬、不自信亦或是太心虚的表现。然而,我们难以直视着别人的眼睛进行交流貌似并不只是因为尴尬,而是大脑无法同时兼顾"梳理恰当词汇"和"直视眼神接触"这两项任务。
201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们曾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让一批志愿者在玩词汇联想游戏的同时,盯着由计算机生成的生动的脸庞(词汇联想游戏即由被给予的一个词汇,联想到一直相关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派生词等)。
经过研究发现,受试者在进行眼神交流时,很难想出与之关联的词汇,尤其当人们努力搜索不太熟悉的词汇时,这个效应会更加明显。尽管眼神交流和语言处理似乎是独立的,但人们经常在谈话中避开对话者的眼睛。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思考词汇梳理思路"与"直视对方交流眼神"这两项任务占用同样的心理资源——因为捉襟见肘而不能两者兼顾。抑或者是这两个过程之间存在干扰。
此外,志愿者在进行眼神接触时,有时候需要花更长时间才能想出答案——但这种效应只发生在难度加大的任务中。研究人员推测:这种迟疑意味着大脑同时处理太多的信息。虽然人们的确能在交流时保持眼神接触,但这或许表明,"梳理词汇"与"眼神接触"这两个过程能从相同的认知资源池中提取信息,而当认知超载时,有时候这个资源会消耗殆尽。因此,如果对方在谈话过程中看向别处,可能不是不礼貌,而只是认知系统运行超载,他们需要避开眼神交流而去把思路梳理清楚。
然而,同样有研究发现,当志愿者接触的是一双无表情无生意的眼睛时,他们可以思维活络、回答敏捷、可以联想到更繁多更丰富的词汇。这或许再次印证了"思考恰当词汇"与"进行眼神交流"之间存在干扰,因为一双空洞眼神不能给与之对视者提供任何信息或者交换任何信息,与之对视者便可以空出更多的精力去理清思路、权衡词汇的组合。
那么,当我们穷思极力地整合词汇组织语言时,应当如何优雅不失礼貌地进行"眼神接触"呢?营销学上对于交谈中眼睛的注视提供了一定的方法:
在大多数时间里,眼睛可以看着对方的鼻子到下巴之间。避开对方能传情达意的生动眼神而转向信息量少甚至无信息输出的身体部位可节省下更多的心绪来思考。
当与对方交谈得兴致高昂或者需要产生情感共鸣时,要注视一下对方的眼睛。目光须得虔诚,也许不是对着一张姣好面容,或许也不是注满精气神的双眸力量十足地传达出喜悦愉快的信息,但它就像是一个契合时间的点,就那么巧的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对的事,然后真心流露出微微一笑。
当察觉到与人对视有尴尬心虚不适时,可以每隔5秒打断一下眼神交流。但不要往下看,这样会暗示对方你想结束这场谈话。可以将向上看或者向旁边看就好像你想起了什么事情。
三角形线路法——与人交流时,先看着对方的一个眼睛,过5秒钟,视线移向另一侧眼睛,再过5秒钟,移向嘴,保持三角形的路线移动。
调动自己的面目表情肢体姿态如点头、摇头、前倾等来附和对方,从而收回目光整理自己的心绪。
……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生命勃发的感知,诚如紫霞仙子在得到至尊宝真爱允诺后那温暖而富足的会心一笑。然而,过多的眼神接触会使人心思不宁、浮躁不安,更遑论从容淡定地厘清思绪,敏捷作答。因此,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时不时的眼神接触是必要也是必须的,而在这之间,我们可以把视线移动到无声息无信息传达的物什上去,比如对方的下巴、对方的眉毛、对方的眼睑,并时不时地配合着附和对方的言语来表示自己在倾听也在思考。
不得不承认,人的思维空间着实有限,当力不从心相形见拙时,不妨以自己的面目表情代替与对方的对视,从而垂下眼眸利用有限的心理资源细细思索、多多修缮即将作答的腹案!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