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智库
苏州自古即是富庶之地,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百业待兴,1952年苏州第二产业占比仅为24.8%,制造业企业小而散,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迄今,苏州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以至全球的工业重地。
40多年来,苏州从最初的“农转工”到“内转外”,坚持改革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主动接受长三角及上海之辐射,逐步形成了“内外联动、共生共赢”的包容发展之格局。40多年来,苏州制造业以满足国内外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原动力,以产业集群化和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化为突破口,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以及产业链集群化和高端化。现如今,苏州已经拥有了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是我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2021年苏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万亿元,居全国第2位(仅比深圳低33亿元)。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与此同时,苏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和产业绿色转型,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步入世界前列,园林式城市更加秀美,美丽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01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制造业发展的三个阶段1. 1978-1992,“苏南模式”推动制造业快速起步
改革开放伊始,苏州就把发展乡镇企业提到重要位置,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政府积极参与、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苏南模式”。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州一方面对现有社队企业(即建国后人民公社时期创办的工业,1984年后更名为乡镇企业)全面整顿提高,积极探索推行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使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兴办新企业,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横向联合,实现乡镇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苏州联合发展的对象,既有上海等地的大企业,又有本地城镇的县属企业,还有本地大专院校的科研单位,甚至还有其他省市的“三线”企业。经过10年大发展,到1988年苏州全市乡镇企业户数超过1.5万家,职工总人数超120万,工业总产值达23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1/2,乡镇企业成为苏州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到1991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50.1亿元,比1988年又增长约一倍。
2.1992-2012,外向型“苏州模式”引领制造业持续跨越
以国家推动浦东开发开放和1992年*南巡讲话为契机,苏州依托乡镇工业崛起形成的巨大加工生产能力,提出“从五湖四海走向五洲四洋”战略,外贸、外资、外经“三外齐飞”,合作、合资、独资并举,各级各类开发区并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嵌入全球产业链,实现了“内转外”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外向型发展的“苏州模式”。1992年当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2000多家,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0家;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借鉴新加坡经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招商,积极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大力吸引世界一流企业入驻发展;苏州所辖各县各显神通,昆山市“以台引台”、“以商引商”,迅速成为台资的聚集地,10万台商台胞在此安居乐业;太仓市深入开展对德合作,成为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1992-2012年的20年间,苏州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3450个,实际使用外资1016亿美元,140多家国(境)外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设有投资项目,出口从9.6亿美元增长到1747亿美元,进口从2.2亿美元增长到1310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从14.7%提高到92.27%。
外向型经济带动了苏州制造业在短短20年间,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主导,到加速转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引领的升级蝶变。1992-2012年间,苏州工业增加值从209.8亿元增长到6193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2012年,苏州市规模以上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98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1%。如果按照高技术制造业的统计范畴加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产值,2012年苏州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到38.6%。
3.2012至今,“内外联动 创新集群”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苏州发挥发展水平高、转型升级早的优势,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内外资融合,加深长三角一体化步伐,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走上了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抓住国内市场快速扩大的机遇,苏州通过“内外联动”开启了民营经济腾飞发展新阶段。这一期间,苏州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溢出作用,支持传统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加快改造提升,引导民营企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激励民营企业创建品牌,强化产品质量,促进民资与外资“比翼双飞”。苏州还积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制度改革,支持外销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促进内外资企业深入合作。2020年,苏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1%,超过外资和国有经济成为经济中的主体。
苏州投入巨资积极兴建科技创新载体、引育高端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创新服务,着力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生态,助力工业经济创新发展。2021年,苏州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苏州共建设了119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1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和7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共有高层次人才32万人,高技能人才82.4万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总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大量的创新投入取得了显著效果,2021年苏州共有11165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68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2.5%。2021年,苏州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人),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02
苏州制造的国内外位置1.苏州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节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行者
改革开放40年多来,苏州以其不断升级的产业集群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在全国制造业中的核心节点和转型升级前行者地位。
苏州是全国不少重要产业链的发展基地。苏州工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是长三角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不少细分领域,特别是部分关键和基础领域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图1),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综合制造优势,2021年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372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2096亿元,与深圳和东莞等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2万亿元,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3201亿元(2020年数据),在全国城市中仅略低于上海(3403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规模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最高。苏州装备制造业集聚了4218家规上企业、21位院士(专家团队),引进国家级人才20名,建有国家级创新载体16家,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制造企业。太仓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了舍弗勒、慕贝尔、合兴等3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这些跨国公司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燃油喷射系统等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图1 苏州重要工业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1]
苏州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前行者。苏州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突出。2020年,苏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10697亿元,占本市制造业的29.5%,这一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1个百分点,在全国仅次于深圳和东莞(图2)。近年来,苏州前瞻性布局了“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致力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2021年,四大先导产业完成产值9623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生物医药产值达1305亿元,成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跃升全国第一,产业、人才、技术3个单项竞争力均居全国首位。纳米新材料产业跻身全球八大集聚区之一,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图2 2020年苏州市主要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与其他工业强市的比较
苏州制造业基础能力高,智能化改造进展快,是我国产业链高级化的重要创新者。近年来,苏州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五基”领域,实施了17个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和工业强基项目。近年来,信达生物的PD-1/PD-L1单抗药物、亨通的海底光缆、苏大维格的微纳光刻、纳维的大尺寸氮化镓衬底等率先打破国外市场垄断。苏州大力开展数字化改造升级工程,推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全市累计获得国家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6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6个,503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截至2021年1月初)(图3)。2021年,苏州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业示范工厂3家、省级智能工厂13家,全球“灯塔工厂”5家,占全国数量的约七分之一。
图3 苏州智能化改造成果,数据来源:根据报道绘制
2.苏州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1)与相似人口规模的其他国家相比较,苏州制造业规模处于领先位置
苏州常住人口规模约1300万人,2021年人均GDP为17.82万元,折2.76万美元。虽然苏州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城市,与其他国家并不太适宜进行制造业发展的直接比较,但从全球来看,相似规模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2019年苏州工业增加值为8319.5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约8130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约为1177亿美元。在全球200多个经济体中,我们着重选择了2019年人均GDP1万到7万美元之间,且人口规模在500-3200万以内的20个经济体,着重比较制造业的规模大小,如图4所示。在人口约1000万左右的经济体中,既有发展水平低于苏州的匈牙利、希腊、葡萄牙和捷克,也有发展水平更高的阿联酋、以色列、比利时、瑞典、奥地利、荷兰等(2019年人均GDP高于4万美元)。与这些经济体相比较,2019年苏州的制造业增加值约1200亿美元,不仅高于瑞典(人口1028万,制造业增加值684亿美元)和奥地利(人口888万,制造业增加值736亿美元),也高于荷兰(人口1700万,制造业增加值981亿美元),甚至高于人口规模更大的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均约78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