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末黄金起义始,到隋统一,是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段历史时期,近四百年的时间,各朝、各政权都有自己的印章制度,这自然也导致了印制衰微的程度不断加剧,但总算保留了汉印最重要的特征,仍以汉缪篆入印。
这四百年间,与印章有直接关系的其他材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纸术发展,纸张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书写材料;由此又导致印章使用方式的转换。之前印章多用于封泥,之后多为蘸印色钤押。竹木简论“根”,面积小,纸张论“张”,面积大,这导致用秦汉确定的印式钤押方式呈现已不显眼,再者阴文留下印色的面积多,容易玷污纸张,由此引起两大变化:
1、印面变大;2、文字传为朱文。
汉魏官印,大小均在2.3-2.5厘米见方之间,且一律用阴文,这个大小,便于佩带,用阴文是封泥的需要;这段时期官印制度也有变化,因为印面变大,百官通用,促成了官吏不必佩印,官印统由官府保管。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天元皇太后玺”,如图:
(天元皇太后玺实物)
印蜕如图:
(天元皇太后玺印蜕)
我们看,字法仍然是汉印的缪篆,文字的笔画方折平直,章法上也相对较为平和,这是汉印遗风,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字转换成了阳文。但之后,到了隋代,这种情况就改变了:
(隋永兴郡印实物)
印蜕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