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有一个观点:日军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却无奈福建和陕西。
还有的观点言之凿凿:侵华日军之所以拿福建和陕西没办法,是因为福建太贫瘠,日军压根就看不上;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陕西,日军虽然一直垂涎三尺,但始终没有打过晋陕交接的黄河天险。
一个看不上,一个打不进,这样的观点是不是符合真实的历史?
一、日军侵略中国的路线图中国和日本原本是一衣带水的友邦,却也是充满恩怨的怨邻。
传说中,秦始皇派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
正史记载,日本从隋朝开始派遣隋使、遣唐使密集往来。当然,友好交往的同时也有数次兵戎相见,包括唐朝白江口海战,元朝忽必烈海上远征,明朝万历抗倭,这3次交锋,均以日军全败收场。
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两国的强弱易位出现在明治维新以后的甲午战争。日军一举把戊戌变法腹死胎中的大清王朝拉下马。日军贪婪的目光,转向广袤的大陆。
按照《田中奏折》的说法: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里的“满”就是大清王朝发源地东北,“蒙”就是蒙古。日军的路线,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朝鲜半岛这个桥头堡,侵占东北和蒙古在内的满蒙地区;
第二步,通过夺取青岛、上海和广州,夺取福建在内的沿海地区;
第三步,通过山西西渡黄河进攻陕西,进而西进河西走廊,南下四川。
抗战胜利时的态势
二、日军侵略大陆,东北首当其冲日军在明治维新之后,对大清王朝的研究非常透彻。
这个蚕食路线图很有针对性,大体走势就是从北向南、由东而西,先关外后关内,先沿海后内地。最后,以中国为跳板,进攻南洋和澳洲。而侵华为何首选东北,还要从日俄战争说起。
20世纪初,俄罗斯通过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趁火打劫取得东北特权。
此时,明治维新后军力大增的日军不甘心躲在列强的影子里,提出“大陆政策”。说白了,就是大清王朝这块肥肉人人有份。日军为了对抗俄军,和英军结盟并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东北的特权。
20年代末,世界经济危机,日军为转嫁矛盾开始蚕食东北。
首先,东北虽然气候寒冷,但和日本处在同一纬度;其次,东北丰富的木材、煤炭、钢铁资源,完全符合“以战养战”的策略;第三,为了扫清障碍,日军炸死了东北王张作霖;第四,张学良和苏军的中东路事件,暴露了东北军外强中*虚弱本质。
为了搜集东北情报,石原莞儿、土肥圆贤二等全力开动特务机构,
与此同时,尽管张学良易帜,但日军迫不及待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
三、对于福建,日军真的“看不上”吗?从日军侵占大陆的路线图可以看到,沿海是承上启下的一环。
在沿海各省市,山东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则山东和东北历史渊源颇深,民风民俗相近;二则山东虽然森林有限,但粮食、煤炭、黄金占有重要地位;三则,山东距离日本本土较近,还有德国人营造的青岛港和胶济线,便于内地掠夺的物资运回本土。
但是,日军的胃口可不止山东一省。江苏沿海滩涂绵长不利停泊,但是浙江、福建和广东,海港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良。尤其是福建,和日军经营多年的台岛隔水相望,有用兵的天然地利。
认为日军“看不上福建”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日军侵占的其他沿海港口,运送物资已绰绰有余;
二、福建的地理“七山三水一分田”,交通极端不方便;
三、日军财力和兵力有限,不值得浪费在这块穷乡僻壤。
实际上,前两个理由并不存在。因为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海军就对厦门、金门海域开始了试探性进攻。1938年5月,日军侵占厦门,3年后又占领福州,实施“以战养战”,逼迫当地老百姓种植鸦片等高价作物,导致很多百姓没有粮食吃。
不过,日军在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财力、兵力无力侵占福建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