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寄生于收割前
其实,大米在生长时就会被虫卵侵袭,虽然我国的谷物驱虫工作已经成效显著,但还是难免会会漏网之“虫”。
由于体型很小,虫卵往往不是附着在稻谷表面,而是深入到内里,直接粘在米粒上,在收割之前就已经寄生于大米里了,而且在收割和加工的过程中,这些虫卵也附着地很牢固,难以去除。
但在这期间,因缺乏适宜的生长环境,虫卵往往不会孵化成虫,从而避开了质检这一关。
2.储存环境的问题
装米的桶、袋子等器皿一般都是常年循环使用的,加上缺乏适宜的湿度、温度等,虫卵也没有孵化成虫,所以一直没有被发现,导致这些器皿未能被及时清理,这样一来,里面就很可能会残留着先前大米中的虫卵,再装新米的时候,虫卵会再次进入到新米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将装米的桶或袋子及时换新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就算每次都用新的器皿来装米,但长时间存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使环境符合虫卵孵化的条件,也可能生成虫卵。
3.加工过程中
稻谷加工厂里每天都要加工大量的米,加工过程中,大米会经历传送带、分拣、包装、包装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接触到的传送带、过滤网、仓库等多处难免会残留虫卵。
因此,即便购买包装好的大米,也可能暗藏虫卵,在环境适宜时孵化出米虫。
看到这里,你一定想问,虫卵的适宜孵化环境是怎样的?答案来了↓↓↓
研究人员发现,气温30℃、湿度70%的条件是米虫最适宜的孵化环境,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仅需26天。而在气温18℃的环境中,米虫想要能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则需要96天。
因此,如果储存不当,使大米所处环境满足温度 湿度的条件,这时寄生在米里的虫卵就会孵化成幼虫,然后靠米面的营养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