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篇文章都是些关于摩托车推荐以及新款摩托车谍照,有粉丝私信问我能不能出点关于摩托的干货,在很多私信统计中,发现关于摩托车避震的问题普遍较多,今天Moto-Duck整理出关于避震的9个问题,在这里帮各位解答。
- 前避震的各项规格
- 油气分离?油气混合
- 避震器外挂气瓶到底好在哪里
- 什么是复筒式避震
- 复筒式避震的特点
- 避震预载调整在哪里
- 如何设定预载
- 什么是高,低速可调阻尼
- 高,低速阻尼避震的调整方式
Q1:前避震的各项规格;
在新车上市时,车厂必定会公布各个车辆的详细规格,其中免不了会提到关于避震的各项数据,究竟该怎么去解读这些数字呢?以下就列出常用的规格,透过说明,看了规格也就能对车辆的特性有个初步了解。
前避震的各项规格怎么看
- 内管直径:内管直径是前避震的基本规格,前避震越粗,所能承受的力量也越大,在现代公升级跑车上,通常会配备43mm以上的前避震内管。
- 行程:这里所说的便是轮胎给予前避震的压缩行程,一般来说,行程越大,车辆会偏舒适性,也更能应对起伏的路况,因此越野车也需要较长的悬挂行程。
- 前倾角:前傾角指的是前避震与地面垂直线构成的夹角角度,前倾角越大,车辆自行的稳定性就越高,例如美式巡航车便具有较大的前倾角。趴赛车辆则通常采用较小的前倾角设计,使操控的灵活度更高。
- 拖曳距:拖曳距的定义要比前倾角复杂一点,是以前避震转向轴(三角台轴心) 画出的一条轴线延伸到地面,称它为轴线A,另外以前轮轴轴心画出一条垂直于地面的轴线作为轴线B,轴线A落于地面的点与轴线B落于地面点,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拖曳距。拖曳距越大,会造成车辆行驶时,自动恢复稳定状态的倾向越大。反过来说,拖曳距越小,骑士超控的感觉则是较为灵敏,灵活。
Q2:油气分离?油气混合?
避震器内部除了活塞机构外,就是阻尼油与气体了,以目前避震器设计来说,可分为油气分离与油气混合的两种设计。油气混合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般踏板车前叉的结构,加入固定油量后,整个系统内的上方还有空间存在。而油气分离常见在单体式避震上,在筒身内多了一个活塞来分隔油与气,气体与阻尼油彼此不会接触。
虽然大多数前避震都是油气混合,不过像Ohlins FGR和SHOWA BFF都是油气分离的设计
油气混合的设计因为零件更少,在成本上比较低,同时在内部零件少也让运转阻力也较小,运动的更顺畅。而且在同体积的避震设计下,油气混合能有更多的油量,让工作温度更加稳定,但因为没有分离,更容易产生空穴现象出现气泡,一但阻尼油产生气泡后,就会影响阻尼性能,所有油气混合的缺点之一就是阻尼性能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