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龙宫”星登上《科学》杂志的封面。图源:science
他说,假设它是由与一类陨石(称为碳质球粒陨石)相同类型的矿物制成的,那么,三分之一的孔隙率如此之低,进一步可以推测出不同大小的间隙必须占小行星体积的一半。
图解:碳质球粒陨石或C球粒陨石是球粒陨石,至少有8种已知的群组和许多尚未分类的陨石属于这一类型,它们包括许多种已知的原始陨石。C球粒陨石只占坠落陨石总数的一小部分(4.6%)。一些著名的碳质球粒陨石是:阿颜德陨石、默奇森陨石、奥盖尔陨石、Ivuna、默里陨石、塔吉什湖陨石、和萨特磨坊陨石。本图中的阿颜德陨石的薄片显示出圆形的陨石球粒。图源:wikipedia
他补充说,它的陀螺形状可能是它年轻时的遗留物,当快速旋转将其变形为具有突出赤道脊的扁平形状时,即使其旋转现在已经减慢至7.6小时,该陀螺形状仍持续存在。
渡边说,为什么这个山脊还没有慢慢变平,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他认为这是因为“龙宫”星上的表层材料不会轻易崩落。
他说:“似乎‘龙宫’星的表层材料的摩擦角足够大,导致了松弛过程相当缓慢。”
在另一项研究中,由日本东京大学的杉田征治(Seiji Sugita)领导的小组利用飞船近红外光谱仪中的数据发现,含水的矿物质在“龙宫”星的地表“无处不在”。
也就是说,这些材料似乎已经“热变形”并部分脱水。
杉田说,“龙宫”星最有可能起源于大约45.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形成的母体。
该母体内部经历了高水平的岩水反应,形成了小行星上现在发现的水合矿物质。
但是,在那之后,它经历了部分脱水的过程,这可能是由于内部加热导致其中一些水合矿物质分解,从而使水流失到太空。
然后,大约十亿年前,一次大碰撞使母体破裂。
一个可能的母体是波兰碰撞家族的前身,以38公里的“波兰”星(小行星第1112号)命名,其母体在14亿年前破裂。另一个可能的母体原本是“欧拉利亚”星(小行星第495号)的母体,这是一颗大小与“龙宫”星相似并在八亿年前分裂的小行星。
然后,碰撞产生的碎屑重新堆积成若干个碎石堆,其中一个变成了“龙宫”星,或者变成了更接近“龙宫”星的母体,而“龙宫”星是通过另一次撞击产生的。
渡边说,将这些发现推广到其他小行星尚为时过早,因为“隼鸟2号”并不是当前研究近地小行星的唯一任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欧西里斯号”目前正在绕行较小的“贝努”星(小行星第101955号),并有望很快宣布其初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