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南京警察局抓获骗保嫌疑人李某,案件涉及金额高达300万,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有人提出疑问:"一个小小的延误险,怎么会涉及到百万金额呢?"其实是因为嫌疑人李某从2015年至今都在实施此诈骗行为,在此期间不仅利用自己的名义,还借用了亲戚朋友的身份证。还有人提出:"那么她是准确得知航班会延误呢?如果飞机没有延误她不就亏了?"其实李某曾经在航空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她知道如何寻找到航班的延误信息。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子的,保险公司在处理飞机延误保险时,发现李某存在骗保行为,于是报了警。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从2015年至今,理赔了900多次,一份飞机延误险的购买只需40元,而赔偿金额确实400至800元,累积计算后,李某从中共获取了300万余元。
李某从购买到理赔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购买延误率高的航班,借助自己曾经在航空公司工作的经历,提前获取航班延误的信息,然后还根据天气预报来判断航班延误率的大小。第二,利用身边资源,大量购票并投保。李某骗取多人身份证,然后进行大量购票,然后多份投险,从中获取利益。第三,时刻关注航班信息。李某会实时在网上获取航班信息,一旦返现延误几率不大,李某就立马申请退票,减少自己的损失。一旦出现延误,航空公司就会自动为她申请赔偿。
针对这一事件有网友表示:"自己买了机票不坐飞机,跟保险公司履行保险义务没有任何关系,保险公司是按照购买金额赔付的,而不是按实际损失赔付的。自己有没有发生损失和实际发生多少损失跟保险公司赔付没有关系,保险按购买的保险金额赔付就是了。即便主观恶意,但手段合法。也有网友反击到:"航班延误险,应该是对旅客旅行所受损失的补偿。以索赔为目的而签订合同的行为,显然违法违规,对合同也是侵权。"有网友还表示:"必须乘坐才能赔付,这样的规定应该可以减少大部分骗保行为,也能保证正常权益。"
范律师回应:"李某利用身份证购买延误险,也支付了相应的金额,也承担了可能不赔偿的风险,而航空公司也有赚取保险费用的可能,双方签订了合同,都承担了该承担的风险,因此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李律师认为:"李某是在利用漏洞获取利益,保险公司在处理此种情况时,首先应该立马修补不坐飞机也理赔的漏洞,其次向法院提出合同保险无效。"
在此次事件中,其实李某的行为已经违背道德,而且多为投机取巧,不值得提倡,小聪明应该用在正道上。而经历此次事件后,保险公司应该立马想办法修补自己的合同漏洞,以免再出现类似情况。不过最终李某是否会因此获刑,一直饱受争议,最终还是要等待法院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