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微信上线三千余天,迭代功能无数,成为DAU过10亿的国民级社交产品,笔者拆解其重要迭代版本,看看微信走到今日的历程。
拆解产品能让产品经理保持“产品感”和“产品思维”。
其中,笔者觉得产品感主要是:
- 面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多去体验和尝试,依据不同的角色“沉迷”,你会感受到不同细节,不同的产品的优点和缺点;
- 透过现象,看产品底层结构;体验产品、整理逻辑和梳理流程,以便看到关键点,往往比盲目去看内容更加重要;
- 建立思考框架并不断丰富;笔者认为必须先挑选适合自己的思考框架,并不断修改和添加思考的维度和思考的细节。
而产品思维主要是这五种思维模型:
- 产品经理思维:按照产品工作流去拆解产品能让自己更加深入去剖析主体和洞察细节;
- 用户思维:往往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用户的视角就能抓住产品解决的痛点和刚需;
- 逻辑思维:面对产品,用不同的视角也可以更好去思考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 视觉思维:整体界面的体验、初始感觉就决定了产品的用户群;
- 开发思维:按照流程的走向,从开始到结束去体验,往往会起到“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效果。
那么锻炼产品感和产品思维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拆解产品。
今天以微信为例,按照版本一起来拆解微信。截止到今天(9月19号),微信已经上线了3163天了,迭代的功能已经快数不清了。
按照上线的版本节点来看,以社交作为一个主核心,按照社交基础模块、熟人社交模块、陌生人社交模块、线下社交模块、UGC模块和商业化六大模块,整理出了下面的模块图,看看每个功能板块是否还熟悉:
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保证了微信这个庞然大物每推出一个整数版本号都意味着重大更新,所修改变化的功能,代表着国内移动社交产品迭代的方向,造就了这个DAU过10亿的国民级生态产品。
当然笔者也不会从商业模式上断然去对微信做分析,没有这个战略观,也不会去评判,只是通过重大的节点一起来聊聊而已。
一、微信MVP时代微信的1.X时代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种子期,也是属于微信的冷启动。种子用户之间的互通,是专注在熟人社交的。
张小龙在微信之夜演讲原话是: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
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一个个版本来拆分(所有的示例图是以微信官方iPhone版本为主):
1. 微信1.0 for iPhone(测试版)——发布于2011.01.21
主要的功能模块只有两个:好友列表和设置。
不知道有没有看到最后一句话:“为了保护您的隐私,微信不会自动扫描和上传您的通讯录,并且不透露信息是否已读,降低收信压力”。
所以微信最开始并没有打算做你的好友是否已读,在后面的版本中,经常会有朋友反馈,微信为什么不加已读功能,在1.0就已经告知你了。
在第一个版本就已经做了图片 文字的社交最基础的功能,然而对比于QQ呢?QQ在2004年就有了图片的功能,所以当时版本发布,用户的吐槽也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