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南郭居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一句送别诗,这首诗的传播,不仅有诗,还有曲和词,不仅属阳春白雪,也属下里巴人,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送别诗和劝酒曲了。而诗的两位主人公就是王维和元二。
王维(701或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世称“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元二,名元常,朝廷公务人员,王维的友人,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本诗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是王维晚年之作。《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关兵力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元常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还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当时王维应该已近六十岁了,而元二正值青壮时期,这种送别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情感在里边,他眼见朋友远别,应还有一层意思吧,怕自己是否还能等到朋友归来。因此他从长安一直将元二送到了渭城,两人一路走,一路聊,一路喝。在渭城住了一晚,阳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已经不远,到了清晨,也就是必须分别的时候,王维给好友劝了一杯又一杯酒,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该诗体裁为七言绝句,但如果你用平仄对比,会发现平仄是不符的,正确平仄应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该诗平仄却是: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近体诗是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近体诗的绝句也有一个过渡,这种过渡包括了类似于“古绝句”、“新绝句”和“杂绝句”等,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顾云: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应属于此。也就是说,这首诗在格律上不属于常格,第二句和第三句失粘,这种变格在唐诗中并不鲜见,前人称其为“折腰体”。比如王维还有《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杨柳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又比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都属于此。
《送元二使安西》这个题目一出来就展现了一幅盛唐气象。为什么呢?首先唐朝人走得真远啊。送元二出使安西,安西是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大唐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到贝加尔湖。有如此广阔的疆域,所以这个元二才能有这样的宦游经历。从今天的陕西,一直到龟兹,即现在的库车,一走就走出三千多公里啊,一路都是步行或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