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悠扬,今人吟唱;古韵悠远,今绎绵长
——琴歌《阳关三叠》历史渊源及美学分析
向阳光
一、历史渊源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也是目前所见的一首著名琴歌。这首琴歌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699—759)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王维的这首七言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的。诗中的“渭城”(秦时叫咸阳城,汉武帝时称渭城,今是指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均为地名,是出塞的必经之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唐时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集中而鲜明地表达了朋友间送别时的深情厚谊。诗人具体所讲述的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诗词表现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在唐代,文人仕途的开拓,建立边塞军功是很重要的方面。有不少文人出入边塞、习武知兵。他们离开家乡,与亲友惜别,都伴随着一种伤怀之情。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因而称“三叠”,故名《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这首歌曲在唐代非常流行,这不仅由于短短四句诗词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诗词与音乐如珠联璧合,交相生辉。唐代诗人曾用许多美妙的诗句来形容它,如白居易有“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诗句;张祜“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刘禹锡诗曰:“旧人唯有何堪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在李商隐的诗中,也有“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的句子。……这些诗人的生活年代距作者王维已有一个世纪左右,可见这支歌曲在唐朝流行的盛况。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的曲谱便已失传。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唱过《阳关曲》,并在他的著述中对《阳关》的唱法有过考证。曾见于《东坡志林》卷七,有专论“三叠歌法”文:“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也。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乃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诗》 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 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歌曲结构已有所不同。南宋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说:“至阳关句,反复歌之,谓之三叠。”明人李东阳也说:“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而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基本以王维原诗为词,后段则用新增的歌词,而且每叠不尽相同。他们都一致认为这是符合唐代《阳关曲》本来面目的。总之,唐、宋时期的《阳关三叠》,尽管有多种曲调,但歌词用的都是王维的原诗,应是没有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