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我国曾在2020年再次启动试采工作,但是本次试采还是没有拉开我国商业化开采可燃冰的序幕,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现在已经不需要可燃冰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石油为例,2022年,我国从全球48个国家买了50827.6万吨原油,进口金额高达24350亿人民币,与同期相比上涨41.4%。
可想而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节节攀升,而可燃冰作为可能成为清洁能源的存在,自然是我国的重点“发展对象”。
但我国之所以还没有办法对可燃冰进行商业化开发,是因为开发难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可燃冰开发有多难?其实发现可燃冰并不难,很多国家的勘查船都可以发现可燃冰的踪影,现在影响开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可燃冰中的甲烷分离出来再送到海上。
可燃冰是固态的,不像流动的石油,我们打个井就能够让石油喷出来,但我们能不能把可燃冰从海底搬上来呢?
可燃冰通常埋藏在水下500米的海底以下,高压、低温是这里环境最显著的特点,工人们很难深入到水下作业。
而可燃冰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高压低温的环境发生变化,这时可燃冰还没有被提取出来就已经完全分解,因此开采整块可燃冰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可以先让可燃冰在底下释放出甲烷,然后我们再将甲烷收集起来。
这意味着我们要先持续不断向储藏层注入能量,改变储藏层的气压跟温度,让可燃冰不断释甲烷,但是这个过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引发生态灾害。
首先,这时会有庞大的甲烷气体在一瞬间被释放,这些气体可能会直接排放到海洋中,进而对环境造成污染。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不是要让甲烷释放后直接收集吗?怎么又成释放到海洋中了?”是因为现有的技术还没有办法做到稳定收集甲烷。
此前日本曾在沿海尝试开采可燃冰,他们也是用降压法让可燃冰先释放甲烷,然后再将甲烷气体收集起来,结果刚到第六天,收集甲烷气体的管子就被沙子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