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代数与几何,哪个更好学?
如果让学生选的话,可能有不少的学生会选择代数。
为什么?因为几何比代数难啊!
有数据为证:
最近学生考了区一模,上图中的两个表格,分别统计了这份试题中,代数题和几何题的平均分和得分率。从红色方框的内容可以看到,无论是区、镇还是学校,学生在代数题上平均能拿到68%左右的分数,并且有70%左右的得分率;而在几何题上平均只能拿到43%左右的分数,得分率也是40%多。这说明代数题比几何题要做的好,几何题的确属于不少学生的软肋。
有办法解决吗?有。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告诉我们,解一道数学题的基本步骤,分别是审题、思考、表达和回顾。
有的学生在做几何题时,前两步没问题,就是表达有困难,这属于“会做不会写”,解决的办法,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名叫《 》。
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思考这一步被困住,思路找不到,自然无从下笔。
那怎么办?
思考的过程,本质上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而思考能否顺利进行,离不开两样东西:
一是处理信息的工具。
对于解几何题来说,这样的工具主要是课本上的概念、定理等知识点。另外,我们可以在网上或资料中找到各种各样所谓的几何经典模型,比如手拉手模型、对称全等模型等等。它们就像电脑的快捷键,快是快,但学起来也需要花费不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工具当然多多益善;可是如果学生连课本上的知识都糊里糊涂,还是谨慎考虑为好。
二是处理信息的方法。
有些老师的选择,是把遇到的几何题分类成各种题型,每一种题型总结出相应的处理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巩固。这感觉像是要把学生的大脑打造成一把“瑞士军刀”,来一道几何题,判断出其类型,就能翻出一个专门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是,如果遇到的题是过去没总结过的题型,学生可能就有点不适应了。比如去年(2020年)广东中考数学省题中的第17题,涉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是之前几乎没总结过的题型,因为没有数据,所以不知道学生的适应程度如何,不过,今年(2021)的需要复习资料中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这种题型,甚至一些模拟考卷也有出现,反应确实快。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题型,有效地处理信息,找到解题思路呢?有,我有四个思考策略,可以解决大多数的初中几何题。之所以是大多数,是因为我觉得可能有些题目用不上,但目前还没遇到。
学生要想用好这四个策略,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基础知识牢固,比如提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应该能说出来,而不是一脸茫然。其次是画图技能足够,你有没有发现,学生如果不能根据题意画图,做几何题时通常会遇到两个麻烦:一是试题的配图不准确,思考容易受干扰;另一个是试题的配图不够用,有时标注得花花绿绿,想重新思考也没办法。
对于及格层、中间层和后进层的学生来说,这两个条件会有点吃力;而对于优秀层甚至是尖子生,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四个思考策略。
策略1.找更多的角或线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大多数数学几何题,本质上都是对线或角之间关系的处理。如果在解题中,有意识地找更多的角或线的关系,思路通常很快就出来了。
来看一题:
这题要求的是∠BAC的度数,是角的问题,根据策略1,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的角。可题目中给出的,只有∠CAE和∠E的度数,但显然不够用。
那还能推出其他的角吗?可以。由旋转可知∠C=∠E=70°,∠BAD=∠CAE=65°;再由AD⊥BC可知∠CAD=90°-∠C=20°,所以∠BAC=∠BAD ∠CAD=85°,选D.
有了策略1,我们就能有方向地使用题目中的信息。
策略2.把角或线“翻译”成数学概念
有时思路出不来,不妨把图中的某些角或线“翻译”成数学概念,这时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来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