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期里我们探讨了邓宁-克鲁格效应,引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并且知道元认知在我们的认知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什么是元认知呢?通俗来讲,就是对认知的认识。元认知是一种高阶思维技能,是个体对自我思维进行察觉的不断实践和练习,即对已有记忆、感知、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再次记忆、感知和思维。
举个例子,现在回想一下你之前读书的经历,有没有过读完某一页的时候突然心里犯嘀咕“刚才这一页讲了什么”的情况?这时候大脑迅速捕捉到你的这个“小心思”、意识到还有些内容是你不懂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本能地将这页重读一遍或快速扫描某几个段落。
不论你以什么方式获取缺失的信息,这种认识到“知道或不知道”的瞬间意识就叫做元认知。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1971年提出,后来普遍认为元认知包含两个重要元素:有关认知的认识、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个体不仅要增强对自身认知的认识,还要强化认知调节技能,这样才能发展完整的认知能力。
当我们意识到可以与自己的思维进行内部对话,同时这种对话过程能促使个体去评估自己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体验元认知的过程。元认知的体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做出合理的决定、同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研究表明,随着年轻人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达到更高的水平。那么,应该如何在学生时代培养个体的认知能力呢?有哪些策略可以运用到个体认知能力培养和发展当中呢?
研究人员认为,元认知的计划、监控和评估在元认知策略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关键是鼓励其对自我认知策略进行自发或无意识探索,不断强化其使用高阶思维技能的能力。
图片源自网络
计划策略:
当学生学会计划时,他们同时能够学会预测自己想法的优点及缺点。此时,计划策略作为一种用于加强元认知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计划最容易更改的时候重新仔细检查计划。
一种被称为“墨水思维”的认知策略,鼓励学生在课程开始前通过日志记录的方式,写下自己对即将开始的课程的反思思考,如“我预测这个问题产生的潜在原因是……”、“我有一个关于XXX的问题”等等。这也属于计划策略的一部分,在开始前进行充分的计划思考,后期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
监控策略:
用于加强元认知的监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进步,并在不同阶段回顾自己的想法。这种策略本质上是反思性的,使得学生在某项活动进行时随时进行调整,如前文提到的读书示例。
一种被称为“闹钟”的元认知策略,旨在发展一个内部警告信号,用来帮助学生在意识到存在问题时、重新对某个想法进行思考,如重新对想法进行梳理、重新解一道数学题、在图表中捕捉信息或想法等。
这种反思性策略大致上是“我做了什么”——“我采取的行为有何优缺点”——“我是否还有其他想法”这样一个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
所以,对父母或老师老说,他们需要做的,不是告诉孩子哪些做的是对的或哪些做的是错的,而是要帮助孩子监控和思考自己的学习,这些才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永久性技能。
图片源自网络
评估策略:
元认知的评估策略被比作“粉饼里面的镜子”,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视角——当你打开粉饼盒照镜子时,只有一小部分脸部被照出来,但却起到了放大的功能,使得每一个细微差别、每一个瑕疵、每一个凹凸都清晰可见。
有了这个放大的视图,检查就容易多了。学生审视部分工作或作业的过程,就是了解自身思维细微差异的过程,进而实现改进工作、提升将所学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
一种被称为“连接大象”的认知策略,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在这个练习策略中,三只假象的大象围成圈,大象的鼻子和尾巴分别与另外两只大象相连。
这三只大象分别代表了三个重要的问题:超级想法是什么?这与其他的想法有何联系?怎样才能使用这个超级想法?借助这个“超级想法”的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放大和综合所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新的情境当中。
讨论了这么多,我们需要知道一点:反思性思维是元认知的核心,元认知和自我反省的功能是创造意义,而意义的创造是人类意义的核心。元认知策略的学习和应用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思考者和决策者,每个人都可以建立和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
【文章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