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管 朗读:张琦
酱豆子是鲁西南农村地区的一种美味,也是小时候冬末春初的一种“就吃”(有的地方也叫就食),就是农村下饭的小菜,如腌的咸菜、搉的蒜瓣或辣椒等。酱豆子做法就地取材、做法简单,但是需要把握好发酵环境和温度,必须是有经验的农村妇女才能做成。
在冬日暖阳高照的天气,没有北风呼啸的寒意,母亲将选好的黄豆放进大锅里面煮透,捞出沥干水分,装进一个干净的布口袋里面,扎紧口,然后把它埋进厨房的柴禾窝里面自然发酵。柴禾窝,我们老家也叫灶火窝,是厨房里面存放柴禾的地方。
自然发酵的时间随着气温的不同有点差别,一般3-5天的时间。母亲感觉时间差不多了,就去柴禾窝把布口袋扒出来,解开口,看看里面的黄豆是不是发粘了,用手扯一下,会不会产生丝状物,如果还没有产生丝状物,就埋起来继续让豆子发酵。
等到黄豆表面发粘,用手扯出长长的细丝,黄豆的发酵过程就算完成了。然后把豆子从口袋里面倒出来,趁晴好的天气进行晾晒、干透。发酵好的酱豆子会发出一种无法形容的臭臭的怪味,小时候最不喜欢这种味道,呼吸到这种气味,使人难以忍受,每当小时候母亲晾晒酱豆子的时候,我都是远远的躲着走开。
老家管酱豆子的这一发酵过程叫捂酱豆子或“丝”酱豆子,不是知道是因为发酵的过程产生了撕扯不断的细丝还是因为产生了我们鲁西南人常说的一种现象—“饲脑”,才叫“丝”酱豆子或者“饲”酱豆子。“饲脑”就是变质的意思,我也不知道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小时候经常听到邻居们茶余饭后谈话:“今年俺家的酱豆子没丝成,都烂在灶火窝里了”“俺家的酱豆子丝的很好,回头晒干了给恁家一碗”。这也说明发酵黄豆虽然操作简单,但是也需要技术和经验。丝酱豆子为什么要选在冬天?温度高了豆子会被“捂烂”,温度太低了豆子又不会发酵,能使黄豆发酵成这种酱豆子的温度应该就是在冬天。在没有先进仪器和标准的时代,鲁西南的人们能够凭经验将黄豆通过简单的操作程序做成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