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合理净息差等
然后我们再从合理ROE出发,向前倒算,估计合理的净息差等其他经营指标。
从ROE杜邦分解出发:
上式中的“其他”包括营业外收支、所得税等少数不太重要的内容,我们先假设这些指标也没啥变化。然后,将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合并为利息净收入:
由于银行的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极高,一般达到95%以上,因此,上式中的“利息收入/平均资产”约等于“利息净收入/平均生息资产”,即净息差(但比准确的净息差值会略低点,约为准确净息差的95%。下文中请注意辨别近似净息差和准确净息差)。因此,ROE分解式又可表示为:
目前,我们知道10%的ROE是一个合理值,低于10%的话银行业难以依靠自身利润补充资本,需要外部融资。那么,从10%的ROE出发,我们来估计上式右侧的各项指标大致应处于什么合理水平。
这里依然需要先假设右侧的大部分指标是基本不变的。比如:
(1)权益乘数:如果资本充足率不变,资产结构不变,那么权益乘数基本上就不会变。
(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其他收入)/平均资产:A股上市银行近5年(2017-2021年,下同)均值为0.78%。
(3)业务及管理费用/平均资产:近5年均值为0.65%。
(4)资产减值损失/平均资产(约等于信用成本):近5年均值为0.78%。
(5)其他/平均资产:近5年均值为-0.15%
权益乘数目前在12.5倍左右。这个12.5倍的权益乘数是多年去杠杆的结果,未来也很难反弹,因此假设这是未来的稳定值,那么合理的ROA就是0.8%。
再从ROA减去其他项(用上述过去5年的均值),得到的净息差是1.6%左右。
最后的ROA公式是:
1.60% 0.78%-0.65%-0.78%-0.15%=0.80%
然后再1.6%的近似净息差除以95%,得到准确净息差,约1.68%。这个1.68%就是净息差的底线,而且是几乎不留任何余地的底线。比如,上述算法中的指标用的是过去5年的均值,但如果未来某些时候不良贷款(资产减值损失)突然多起来,或者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银行需要加大科技投入,那么1.68%的净息差就不够覆盖了。因此,无论如何,开银行不能这样“贴地飞行”,还要留点余地,净息差怎么着也得比1.68%稍微高出一些,比如做到1.8%以上。
然而,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净息差已经是1.91%的水平,预计2023年还会进一步下降,估计快逼近1.8%的底线了,这足以令人焦虑。
反过来说,(假设其他变量不变)如果净息差不能维持在1.68%,那么ROA就不能维持在1%,ROE就不能维持在10%,那么:对不起,银行就不得不伸手向市场再融资……
如果净息差显著低于1.68%,那么可能还有其他办法保持ROA,比如:
(1)提升中收或投资收益:目前日常的收费项目都在减费让利,并不支持我国银行业像美国同行那样乱收费。靠投资收益更不靠谱,那个靠天吃饭,除非将来有足够多的代客交易业务。
(2)降低费用:费用中一半是人力资源费用,还能降吗?
(3)降低资产减值损失:就是控制好资产质量。
(4)或者ROA不变,但提升ROE,也就是提升权益乘数。
来具体聊下资产减值损失吧。它有可能再降吗?能是能,但这样做不好,而且是很不好。资产减值损失基本上代表着不良资产损失,虽然有时间前后(比如拨备可以早点提、晚点提,和真实的不良资产节奏不完全一致),但拉长看,应该是大致一致的。那么意味着,降低资产减值损失,代表着更好的资产质量。先不考虑经济周期,因为长期看周期拉平,这实质上是意味着银行降低风险偏好,将贷款投向更安全的群体。
这并不意味着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而是降低,因为银行将信贷资源集中到更优质的客户那边去,而其他客户可能是更缺钱的。所以,更加支持实体经济的做法是:适当下沉,适当提升风险偏好,让信贷资源流向更需要支持的群体,并且在贷款利率上覆盖风险。
因此,过低的资产减值损失,对于单家银行来说是资产质量好,对于经济整体福利来说,这并不是越低越好。
于是,其他各项指标能贡献ROA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于是,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合理净息差,底线是1.68%,再留点余粮,那么至少得1.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