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能够借助“景”“物”,直接和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志趣。
读思达教学目标:
1、品析具体语句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景物的。
2、勾画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3、运用比较阅读法,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感、志趣。
教学重点:品析具体语句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景物的。
教学难点:勾画作者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品析,感受“紫藤萝”和“小桃树”之“美”
教师活动:1.请同学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关键语句,交流描写“紫藤萝”或“小桃树”的句子,并赏析两者形象。
2.大家比一比,紫藤萝和小桃树谁美?
学生活动:
角度 | ||
1.体现“美”不同特点; | ||
《紫藤萝瀑布》 | 2.能够赏析美; | |
《一棵小桃树》 | 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方面; | |
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面; |
我从( )段找到第 句,它运用 (感官/字词/修辞)手法,写出了(紫藤萝/小桃树) (状态/姿态/特点)。
紫藤萝:
曾经:花朵稀落,花藤稀疏,索性不开花了。
现在:像一条瀑布,长势旺盛,流动、泛着银光、像迸溅的水花、和阳光挑逗,活泼,极具生命力。
小桃树:
曾经:委屈、猥琐、丑陋、瘦弱
现在:刚经历一场风雨,枝条慌乱,花瓣单薄,被风雨打落,却擎着一朵欲绽的花苞。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景物的,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活动二:再读再品,感受“紫藤萝”和“小桃树”情之美
教师活动:
1.拟人化的景物,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自然景物被赋予人形人态,一方面放大了景物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身上窥探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对“紫藤萝”和“小桃树”分别抒发了什么情,在文中找一找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2.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有异同之处吗?
学生活动:
紫藤萝 | 小桃树 |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紫色,像一条瀑布…… | 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 |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 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 | ……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的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
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 |
异:
对紫藤萝的赞叹之情,喜爱之情,感悟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式的语言。
对小桃树的关注和爱护之情。直抒胸臆,抒情式的语言。
活动三:比较阅读,探究理之美
教师活动:
这两篇美文有什么样的“理之美”?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
学生组内自由畅谈,最后全班分享。
《紫藤萝瀑布》 | 紫藤萝 | 曾经:花朵稀落,花藤稀疏,索性不开花了。 | 饱满、热烈、振奋、豁达乐观 | 曾经饱受磨难,经历痛苦,亲人离世,现在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坦然接受,不放弃生活。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
现在:像一条瀑布,长势旺盛,流动、泛着银光、像迸溅的水花、和阳光挑逗,活泼,极具生命力。 | |||||
《一棵小桃树》 | 小桃树 | 曾经:委屈、猥琐、丑陋、瘦弱 | 坚韧、 | 曾经家境贫寒、屡遭挫折、不被认可;现在坚守初心,不放弃 | |
现在:刚经历一场风雨,枝条慌乱,花瓣单薄,被风雨打落,却擎着一朵欲绽的花苞。 | 顽强、 | 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未来。 | |||
不屈 |
《紫藤萝瀑布》通过写花,既赞美了生命的蓬勃向上,又表达了对苦难、对生命的思考。
《一棵小桃树》通过写树,实际在写自己,小桃树是另一个我。“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已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未来的情志。
紫藤萝瀑布
赛美(形象美、情之美、理之美)
一棵小桃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