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曰国
《管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管理、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又因其“道约言要”受到历代学者和政治家的重视。
今本《管子》最早由西汉刘向编订。宋代,《管子》开始出现刻本。宋本《管子》,清代以来见诸著录、广为人知的有两种,一是南宋初年浙刻本(上图)(也有人称“杨忱本”),二是蔡潜道墨宝堂本。浙刻本(杨忱本)如今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墨宝堂本则流落海外,令人叹惋。对于这两种宋本《管子》的不同命运,拙著《<管子>版本研究》中有更详细考论,在此谨提纲挈领作一点介绍。
现存《管子》最早刻本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浙刻本,是现存《管子》最早的刻本。
勾勒一下宋浙刻本《管子》的轨迹,大致如下,先后经过文征明、王宠、文伯仁、季振宜、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瞿氏铁琴铜剑楼、陈澄中等收藏,最终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这一版本的《管子》,每半页12行,每行23、24字不等,白口,左右双栏,单鱼尾。注文为双行小字。首列杨忱管子序,次列管子目录,次列刘向进书序,书后有张嵲《读管子》一文。
书中,钤有若干名家的藏书印。这些藏书印,展示了该书自明代以来迭经名家收藏的历史轨迹。其中,扉页4个,书前《管子序》首页23个(左下方1个不能辨识),“管子目录”首页11个,书后张嵲《读管子》页16个。另外,书内各卷的首页或末页也有藏书印,或多或少,但都未超出以上范围。
该书上的藏书印,较早的是文征明的“江左”“玉兰堂”“梅溪精舍”“竹坞”以及王宠的“辛夷馆印”“古吴王氏”。文征明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其玉兰堂多有宋元善本。王宠与文征明同乡,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工书善画,喜好藏书。
清初,浙刻本《管子》为著名藏书家季振宜收藏。季振宜号沧苇,有《季沧苇书目》,又名《季沧苇藏书目》。《季沧苇藏书目》之“延令宋板书目”著录“《管子》二十四卷,四本”,即为国图藏本。书中有“季振宜印”“季沧苇图*”“沧苇”等藏书印。今国图藏本与其册数不同,是经黄丕烈重装所致。
季振宜的藏书,很多是来自钱曾的述古堂和毛晋之汲古阁。陆贻典曾在康熙五年(1666年),以宋本《管子》校勘刘绩《管子补注》本,所用的宋本《管子》,也就是毛氏汲古阁购自锡山华氏的,“毛斧季以善价购得锡山华氏家藏宋刻《管子》,钱遵王贻余此本,竭十日之力,校勘一过,颇多是正。……康熙五年四月二十有六日,常熟陆贻典识。”陆贻典校本如今也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从校本来看,陆贻典所用的宋本《管子》,文字与今天的国图藏本完全一致,为同一版本无疑。
季振宜于清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去世后,家境日渐萧条,藏书也随之散失。季振宜的藏书,有的被徐乾学传是楼收藏,宋浙刻本《管子》也在其中,所以书中有“乾学”“徐健菴”藏书印。传是楼为古代著名藏书楼,《传是楼书目》著录《管子》数种,但未注明版本。其中一种是“《管子》二十四卷,四本”,与《季沧苇藏书目》著录相合,应当就是如今的国图藏本。
清嘉庆年间,宋浙刻本《管子》由黄丕烈购得。黄丕烈又根据影宋抄本订正了第六卷中的抄补伪刻之页,并重新加以装订。该书跋文记载:“甲子岁(1804年),余友陶蕴辉鬻书于都门,得大宋甲申秋杨忱序本,板宽而口黑,亦小字者,因以寄余,索值一百二十金,毫厘不可减。余亦重其代购之意,如数许之,遂得有其全本……内有钞补并伪刻之页,在第六卷中……适陶君往嘉兴,于小肆中获其半,检所缺页,一一完好,……命工用宋纸从影钞本重摹,辍钞补伪刻之页而重装之。”
细细翻检,可见这一版本第七卷的第7页至11页,版框较细,版心下没有刻工姓名,字体风格也与前后不同,笔画细柔,顿挫明显,这即是黄丕烈抄补的书页。在该书扉页上,黄丕烈还钤下“黄丕烈印”“荛圃”2印,在卷首钤“士礼居藏”印,在“管子目录”页钤“百宋一廛”“黄丕烈印”“復翁”3印,又在卷末钤“士礼居”“荛圃卅年精力所聚”“读未见书斋收藏”3印,足可见对这部书的特别珍爱。
黄丕烈晚年,藏书陆续散失,他的藏书很多又被汪士钟艺芸书舍收藏。汪士钟官至户部侍郎,家资雄厚,广泛搜求宋元旧刻以及四库未收之书。黄丕烈士礼居收藏的两种宋本《管子》,后来都被汪士钟获取,并著录到《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的《宋板书目·子部》中。今天的国图藏本中,“汪士钟印”“阆园真赏”藏书印,就是汪士钟所钤。
此后,宋浙刻本《管子》又被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铁琴铜剑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国图藏宋本《管子》,在铁琴铜剑楼收藏时间长达近百年,书上钤有瞿氏四代人的藏书印。
宋浙刻本《管子》在铁琴铜剑楼期间,著名古籍版本学家、大藏书家傅增湘,曾经有机会一睹风采。傅增湘所著《藏园群书经眼录》中,专门记下自己所见:“《管子注》二十四卷,唐房玄龄注。宋刊本,半页12行,行23、24字不等,白口,左右双栏,版心下记刊工姓名。版匡高六寸四分,阔四寸六分。……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乙卯(1915年)岁观于罟里瞿宅。”
宋浙刻本《管子》卷首以及书末戴望之跋文后,有“绶珊经眼”白文方印,这是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王体仁的印章。王体仁字绶珊,晚号九峰旧庐主人,通过经营盐业积累起巨额财富,个人嗜好藏书,为自己藏书楼取名“九峰旧庐”“东南藏书楼”。王体仁专门雇请杭州抱经堂主人、藏书家朱遂翔,全权代办收书业务。朱遂翔曾经为他收进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宋版书8种。王体仁看过宋本《管子》,并在书上留下自己“绶珊经眼”的藏书印。
宋浙刻本《管子》还钤有陈澄中的“郇斋”和“祁阳陈澄中藏*”等藏书印。陈澄中号郇斋,家资巨富,喜收藏,尤好宋元善本及古碑帖,与周叔弢并称“南陈北周”。1949年前后,陈澄中带着收藏的珍本秘籍,到香港定居。后来,因生计出售藏书。在郑振铎的努力下,1955年,经赵万里等人购回郇斋第一批善本。1965年,在*总理的关怀下,购回郇斋第二批善本。这样,宋浙刻本《管子》与其他郇斋藏书,一起入藏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也即后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
事实上,除原本外,浙刻本《管子》还有影抄、影刻、影印本传世。影抄本属黄丕烈的士礼居旧藏,如今保存在上海图书馆。影抄本原来仅有前12卷,黄丕烈根据自己所藏宋本影抄补足后12卷。影刻本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常熟张瑛影刻本。影印本则先有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本,后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本等。《中华再造善本》依原本尺寸双色印刷,让更多的爱书人有机会一睹这一珍本原貌。
墨宝堂本流落海外
《管子》的蔡潜道墨宝堂本,刊行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记载:“宋刊本,十二行二十三字,注双行二十八字。卷一后有‘瞿源蔡潜道宅墨宝堂新雕印’木记,卷末有‘瞿源蔡潜道宅板行 绍兴壬申孟春朔题’牌子二行。又有张嵲《读管子》一则。缺卷十三至十九。有黄丕烈二跋,并录陆贻典二跋。”
墨宝堂本《管子》传世稀少,到清代时就已经成为孤本。苏州任蒋桥顾氏收藏时,就已经有数卷缺失。黄丕烈曾经借阅此书,并这样描述:“《管子》世鲜善本,往时曾见陆敕先校宋本在小读书堆。后于任蒋桥顾氏借得小字宋本,其卷一后有长方印记,其文云‘瞿源蔡潜道墨宝堂新雕印’。……中缺十三至十九卷。”
到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黄丕烈买下了墨宝堂本,并根据陆贻典校宋本,补入了所缺部分,书后有跋文详细记述了这件事的经过:“此宋刻《管子》二十四卷,原缺卷十三至卷十九,任蒋桥顾竹君藏书也。二十年前曾借校之,其佳处实多,因中有缺,心甚有歉,未为全美。……近日宋廛宋刻子部并归他人,重忆向所未惬之本,遂从顾氏后人归之,而中所缺卷,余故友小读书堆藏陆敕先校宋本,亦向伊后人借归据补。陆校未记行款,兹就余所收宋刻行款约略为之,未可据也。至于字句之间,他卷多同宋刻,则此所缺而陆校有,宋刻亦应有据,且陆校出毛斧季所藏宋刻,则尤可信。”
墨宝堂本《管子》,后被汪士钟艺芸书舍收藏。《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中,著录宋本《管子》两部,一部是国图藏浙刻本,另一部就是墨宝堂本。后来,墨宝堂本入藏聊城海源阁。杨绍和在《楹书隅录》中著录的“宋本《管子》二十四卷十册一函”,就是指墨宝堂本。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仍,海源阁历经劫难。海源阁第四代主人杨承训,把部分海源阁珍本藏书运往天津。其中,1927年,第一批运去的包括子部、集部宋本秘籍26种,就包括墨宝堂本《管子》。后来,杨家迫于生计,不得不典卖这些图书。包括墨宝堂本《管子》在内的6种海源阁珍藏宋本,被当时由日本人控制的满铁大连图书馆购得。北京藻玉堂书店王雨即王子霖回忆,宋本《管子》二十四卷,价格为4000元。
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进驻大连,包括墨宝堂本《管子》在内的海源阁宋刊子集6种被运往苏联。罗继祖曾供职于大连图书馆,他说:“当时大连满铁图书馆得其宋本《三谢诗》数种。及全国解放,予服务于旅大市图书馆(前身即满铁),求之不见,则已为苏军攫去。”北京藻玉堂书店王雨的记载更为详细:“这些珍贵图书后被捆绑了50个大木箱,运往苏联莫斯科列宁图书馆。在这一批所谓借书当中,最为人珍视的是世界闻名的《永乐大典》四十二册和海源阁旧藏的宋刊子集六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于五十年代归还《永乐大典》五六十册,可惜海源阁宋刊子集六种仍未还归,真是憾事。”
根据罗继祖、王雨二家记载可知,墨宝堂本《管子》当年被运往苏联,收藏在了莫斯科列宁图书馆,即今天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一直没有归还。
也有人说墨宝堂本《管子》流入日本。比如,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中,称“蔡本流入东瀛”。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相关资料能够证实。
墨宝堂本《管子》流落海外,令人叹惋。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该版本还有一个抄本保存在国内。这一抄本是清代学者陈奂向艺芸书舍借抄的,当时墨宝堂本还没有被海源阁买走。陈奂的抄本,后来转赠乾嘉时期的学术大师王念孙,再后来辗转被藏书家潘景郑收藏。1956年,潘景郑曾经把陈奂抄本寄给郭沫若参阅。可惜的是,郭沫若见到这一抄本时,《管子集校》已经出版,不能再采录抄本的内容。陈奂墨宝堂本的抄本,如今收藏在上海图书馆。
宋墨宝堂本的原本,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团队已经在俄罗斯找到。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本报记者于国鹏整理)